育儿指南

阻碍社会进步最大的障碍是"女性应当承担育儿责任"的观念

十月怀胎,历经艰辛。正式成为一个妈妈之前,女人独自经历着蜕变前的煎熬。两个生命交织在一起的每一日,都无时无刻不在累积对腹中小生命的爱。

母与子,真的可谓心连心的爱,肉生肉的情。

前几日,107岁妈妈给84岁女儿捎糖吃的一个小片段小火了一阵。有妈在,哪怕耄耋之年,仍可以恣意地带着孩子气,眼神里乖巧和被宠爱的幸福和10岁的孩童是一样的。

阻碍社会进步最大的障碍是"女性应当承担育儿责任"的观念

这份依恋与生俱来。而母爱,从来不需要动员。

然而,恰恰是这层理所当然,让新妈妈无所适从。她们努力地喂养,拼命地学育儿知识,唯恐不经意间行差踏错,耽误了孩子。

漫天的鸡汤不断地提醒她们妈妈情绪稳定对一个家庭有多重要”,母亲的修养决定了孩子的性格”母亲的格局决定了一个家庭的风水”。

而我只想说:如果可以和风细雨,谁愿意暴跳如雷。在要求妈妈要如何如何完美对待孩子之前,最先应该考虑的不应该是妈妈本人的情绪吗?

如今工资差距的产生并不是作为男性和女性的差别,而是作为一个母亲和其余所有家庭角色的差别。社会学术语将其称之为「母职惩罚」(Motherhood penalty)。

人们普遍认为:育儿是女人的事,至少,主要是女人的事。

作家汤小小说的好:

当妈妈真是太难了,你为了工作不带孩子不对,只带孩子不工作也不对。你让家人帮忙带孩子不对,你自己带孩子兼顾不了工作也不对。这个社会需要的妈妈,是既能年入百万,又能独自一个带娃,既能生二胎,还能把婚姻经营得幸福圆满。可是妈妈是人,不是神。请给妈妈们多一点宽容。

要求一个受尽苛责的母亲在孩子面前波澜不惊,优雅温和,能在婴孩动不动就不明原因的无数次炸裂式哭泣中稳若泰山,这境界怕是早已超脱尘世。

别的不说,我们先来看看新妈妈面临的二大棘手难题:

缺位的丈夫

1、 事不关己型

丧偶式育儿,在现代社会早已不是什么新名词。江苏已经拟对丧偶式育儿”进行立法。可见,这早已不是个别的家庭现象,而是严重的社会问题。


豆瓣高分电影《坡道上的家》向我们揭示了这类家庭的残酷和全心全意爱家的母亲被逼成恶魔的全过程。当母亲的精神世界被忽略,悲剧的序幕也就拉开了。

女主若没有被选为候补的国民参审员,而后遭遇的工作和家庭无法平衡的尴尬,怕是永远理解不了犯人不难揣测的动机。

当妻子出现精神方面问题的苗头之后,她也曾向他人寻求建议,可最终得到的回答却是:

这些问题每个妈妈都会遇到的,没什么大不了。」

何其熟悉?就和产房外,那些玩着手机游戏,轻松地说「每个女儿都生孩子,没什么大不了。」一样的冷漠决绝。

忍一忍就过去了。」

忍耐的尽头,是无底的深渊。没有人去解救彷徨的母亲,如果不能自救,她或许只能选择共同毁灭。

虽然,她曾经满怀希望。以为只要对一个小生命付出全部的爱就够了。可是,她的爱早已经被孤独无助瓦解得无影无踪,留下一具躯壳被怨念彻底吞噬。

2、 习惯指责型

怎么就看个孩子还看不好?

这孩子怎么老哭哭哭,你这妈怎么当的?

怎么会摔跤的,你到底有没有在好好看孩子啊?

平和期没有功劳,一旦出现了任何问题都直指母亲。而父亲却自动站上制高点去指责甚至谩骂。他很自然地把自己置于旁观者,理所应当地认为带孩子是女人一个人的事情。这是父权社会最不堪一击的软肋。

除非社会将男女同等地视为照顾孩子和赚钱养家的人,否则这个差距将一直存在。因为只要将问题局限于女性,那我们就止步在「女性应当承担育儿责任」这个既有观念的泥潭里,裹足不前。

3. 诈尸批判型

最恶劣的一种,要么不管,一出现就是否定妈妈的种种付出。

有一网友留言说,孩子的爸爸周一到周五都不在家,就周末回来。周末完全没法让要求儿子做作业。一遇上难解的题,丈夫就跳出来孩子还小,不会就别做了。”哪是儿子学不会,分明是你教得不对。”

儿子一看爸爸站自己这边,更加的理直气壮,哭闹撒泼。母子关系直坠冰点。

丈夫回去上班后,孩子连之前每天按时完成的题也不做了。每天叫着我不会我不会。”爸爸说了是你不会教,我等爸爸回来教我了再做”

这个时候还能保持平心静气,佛系超脱情绪的,必然也不是一般人。而我们都是普通人,是人都有情绪。

全世界都有很多方法教妈妈如何保持风度,实际上妈妈需要的只是一个有责任又有风度的丈夫而已。

倚老卖老的隔代养育

如果说丈夫是家庭教育中不可逃避的对象,那么隔代教育就是不可批判的雷区。当妈的若是还想回归职场,那么老人的帮衬便成了无以为报之恩。

所以还是回到刚刚说的,只要一个家庭里「女性应当承担育儿责任」是主流观念,那么这个家庭的后代就没有希望。扩展到全社会,便是社会前进最大的阻碍。

我们培养孩子的格局不在于孩子能够考多少高的分,打一份多么高薪的工。而是那整整一代孩子能给整个社会带来什么新的气象,从而创造出惠及世代不断前进的体系。

所以老人并不是在帮妈妈带着她的孩子,而是爱护着自己的子孙后代,惠及的是年轻的整代人以及自己晚年的福祉。

一个所有角色身份都与孩子母亲斤斤计较的家庭,永远在内耗中愤懑不平。充满戾气,没有赢家。在主流观念没有改变之前,一点点的善意就足够让新妈妈感激涕零。

被温暖和爱滋养的妈妈,不用满身盔甲武装来应对繁琐的家庭矛盾,她可以毫不戒备地给孩子输送满满的爱。没有电闪雷鸣,也就没有倾泻不止的狂风暴雨。


教妈妈育儿的方法这么多,为何一切都没有改变。因为,忽略了妈妈本身的情绪,孩子何尝感知不到?强忍一地鸡毛的怒气,装出的温柔哪能骗过孩子纯真的眼睛和透亮的心?

不妨观察一下,孩子教得好的家庭,都有统一的特点:妈妈都是快乐和被尊重的。

记得有一期综艺:霍思燕在家带孩子,有别的小朋友来作客。由于她忙于照顾小客人,小嗯哼就吃醋了说不和妈妈好了,不给妈妈买包包了 。

这俩人居然一个坐地上一个坐沙发上赌起气来。看得出来,这一家子是把孩子当作平等的身份在对待。这理念本身就已经够先进。

然后霍思燕直接打电话给杜江告状”。好可爱的一家子。

结果……毫无意外的,杜江劝起小嗯哼:不能欺负女孩子!!!

霍思燕一家

被宠成公主的妈妈才能教出暖心的娃。爸爸对妈妈的足够尊重与爱护无疑是孩子成长为一个真男人最好的榜样。

从小被这样教育的孩子,当他成立自己家庭的时候,自然知道如何用爱去对待自己的另一半。

不吼不叫,温柔坚定。终身学习,财务自由。”

是妈妈们对自己的要求,不应该成为家庭成员对妈妈的评判标准。就和别人家的孩子有优秀的原生家庭的影响一样,一个优秀的妈妈也必然有一个后盾坚强的家庭。


生而不养,养而不教,何以为家

对夫妻双方来说,这句话的含义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