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屁孩儿一眨眼就长大了!
妈妈,给你一百块,买你一周不发火 !”
刚上一年级的小P举着一张毛爷爷一脸认真地对我说出这句话时,一向自我感觉良好的老母亲内心蓦地惊了一下,强忍着不让自己恼羞成怒,艰难地在脸上挤出一丝笑意:怎么?你觉得妈妈总是爱发火么?”
小P把那张百元粉钞放在我面前的桌子上,收手的时候挠了挠头,小嘴巴动了动:其实,妈妈你以前不这样,感觉我上一年级之后你就这样了……”
两轮深呼吸后,我冷静又悲哀地发现:孩子说得居然没有错!从他踏进小学校门之后,我就变得焦虑了。

从学习成绩到生活习惯,老母亲都难以淡定
虽然在孩子上学前,我已经做了N多的心理建设,一旦真到了具体事件上,还是难以压制自己因过分焦虑而迸发出的火气!
一次简单的测验,班里半数孩子全对,小P却出错了?
昨天才削好的五根铅笔,今天就只剩了一根,而且铅还是断掉的?!
白天刚刚上过的英语课,放学回来就不会了?!
书写强调了一百次,最终还是鬼画符?!
……
类似这样的场景,每次都能让我秒爆,讲什么道理、做什么引导看起来都不如一波河东狮吼”来得更有效。

虽然过后内心也会为自己的火爆态度而后悔,但这种后悔的感觉很难说服自己下次不发火,毕竟我还有自己的事情要做,想要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最好的效果这似乎是我唯一的选项。
【专家说】有位育儿专家说,很多时候父母对孩子发脾气,根源都不在孩子身上,而在于父母的某种需求没有被满足。
我反思了一下,果然有道理。
小P拿不到满分我会生气,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觉得自己的孩子应该比别的孩子优秀,不能被比下去;
他的铅笔不见了我会生气,是因为我需要帮他置办新的,还要帮他削好,这件事占用了我的时间与精力;
其他事情也是一样,我之所以会生气,是因为孩子的行为没有按我希望的样子去发展。
【实践课】正确向孩子表达需求最初的时候,我完全不屑于向小P表达自己的需求,因为在内心里我希望自己能够在孩子面前树立一个无所不能、强大自信”的妈妈的形象,甚至会以他还是个孩子”为理由来逃避,直到我发现其实向孩子表达需求没那么难,只需要做到两点就可以了:
错误示范:你怎么能这样呢?太让人生气了!
正确示范:我不喜欢你这样的做法,我感到要生气了!
前面一句孩子会想:我哪样了?怎么就让人生气了?
后面一句孩子会接收到:原来妈妈不喜欢这样,这样她会生气,还是不要这样了吧。
错误示范:马上就要出发了,你不要再磨蹭了!
正确示范:我们也上就得出发了,你要快点儿把外套穿好,再去把鞋子穿上。
前面一句孩子接收到的有效信息不足:马上要出发了,我在磨蹭?老妈想让我干啥?
后面一句孩子能够接收到全面的信息:哦,我得穿外套,还要穿鞋。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试试吧,记得来反馈效果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