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则关于清华博士生要求重名者改名”的新闻上了微博热搜:
这位马博士生以同名同姓在科研界里容易造成混淆”为由要求他人改名,还美其名曰是为了他人未来的学术发展道路”考虑。但扒开这封信言辞恳切和冠冕堂皇理由的外包装”,不过是一个精致的利益主义者在美化自己自私自利的做法。
正如这封邮件的回复者所说,很遗憾这样的人来自清华大学。
这样的人,固然在学业成绩上出类拔萃,但是在品格上却是卑陋的。
家长们倾注一切来培养孩子,却长成了自私自利、品性凉薄的人,实在令人心痛。但是也值得我们反思,究竟是什么造成了孩子自私的品性?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放学后,奶奶常带着孙子去学校附近的一家店里吃牛肉面。奶奶每次都点两碗面,吃面之前,奶奶总是将自己碗里的牛肉夹到孙子碗里,然后笑呵呵地看着孙子吃。
这一天,奶奶来后厨窗口端面时,将自己碗里的所有牛肉都夹到孙子的碗里,然后才端着两碗面到孙子面前。
奶奶笑着让孙子先吃,但孙子盯着奶奶的碗,皱了皱眉毛,奶奶,你今天怎么没将牛肉给我?”
奶奶说自己的牛肉已经在端来前全部夹给他了,但孙子不相信,一边对奶奶大吼:"你骗人!你肯定将牛肉偷藏起来了!”一边用筷子在奶奶的碗里翻找,最终毫无所获的孙子,勃然大怒指着奶奶大叫那肯定是被你偷吃了!你怎么能这样?我不吃了,不吃了……”
随即伸手将桌面上两碗面都打翻,然后气呼呼地走了,奶奶灰溜溜地跟在后面。
这样小霸王”的行径看似匪夷所思,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频频出现。
比如最近网上的一则新闻,一家三口逛街,妈妈看到一件衣服很喜欢,进店试穿。试衣服时间有点长,女儿不耐烦吵着离开要去买饮料。
爸爸认为女儿应该耐心等待一下,便没有同意,还教育了几句。谁知女孩气不过抬脚朝妈妈狠狠踢去,一脚、两脚、三脚……妈妈却任其撒泼打骂,丝毫没有制止的意思。

现在很多家庭中,家长的地位越来越低,孩子的地位越来越高。家长总是习惯为孩子的需求让路:
可以给孩子买名牌衣服、鞋子,自己可以一两年不购置新衣服。
为了不影响孩子的考试发挥,自己生病也隐瞒孩子。
但就像赵薇曾在综艺节目《中餐厅》中说过的那样:父母不能让一个孩子在家里的地位这么高,将来你老了,他也觉得你没那么重要。不能太把孩子当回事。”
一个家庭中如果孩子的地位高于一切,那么教育的问题会越来越多,一是孩子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二是父母的管教会越来越难。
今年春节期间湖北天门一个10岁小男孩,拿着8800块钱的压岁钱,兴冲冲带着妈妈去买钻戒。因为他发现班上其他同学的妈妈都有钻戒。
小男孩当时看中了一款价值8100元的钻戒,特别想买给妈妈,但孩子母亲觉得太贵舍不得买,为了说服孩子,她逛了一圈后故意选择了一枚价值5万多元的戒指,想让孩子知难而退,小男孩因为手里的钱不够,又特别想买给妈妈,急得哭了起来。虽然妈妈可能是出自勤俭节约,不乱花钱的用意,可这种委婉地拒绝的态度,等同于暗示孩子,我不需要你对我好,你只要对你自己好就可以了。

当孩子的爱意得不到回应时,他就会彻底关上心门,他就可能会渐渐忘了体贴别人的方法。在很多家庭的日常生活中都会出现此类情形:
孩子小时候想和你分享好吃的东西时,你会下意识地拒绝孩子:好吃的东西你自己吃吧,妈妈不吃。”
孩子成年后想花费给你买一些补品、让你出国旅游一下,你也会习惯性地拒绝孩子:钱你留着自己花就行了,别在我身上。”
当父母日复一日地拒绝孩子,就等同于和孩子宣告,你不需要给予给任何人关爱,只要接受就好。这样长大的孩子,只知道苛责别人,却根本不懂得关心和体谅为何物。
父母应该给予孩子爱,让孩子懂得爱,自然而平静地接受孩子的爱,孩子才会真正懂得如何被爱,如何去爱。
前段时间听同事说了她女儿最近在学校发生的一件事情,颇有感触。
同事的女儿今年刚上初一,成绩在班级中等偏上,平时住校。有一次周五晚上同事去接女儿回家,女儿一路上一直闷闷不乐,同事就问女儿是不是遇到什么问题了,自己能不能帮上忙。
女儿说,今天放学后宿舍室友给她讲解一道题目,正巧室友的妈妈来接她回家,室友就让她妈妈等一会。室友把题目解答的过程写出来给女儿,让她看看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女儿说那道题比较难,其中有2个解题步骤她不太清楚是怎么变形过来的,就想再问一下。
谁知道室友妈妈就开始语气很不耐烦地催室友赶紧回家,室友就让女儿再想一想,不明白周一再说,她先回家了。
室友妈妈刚出宿舍门就开始很大声的数落室友:你自己成绩很好吗?考到班上第一了吗?还有时间给同学讲题目?有那时间你不知道自己多做几道题啊?一天到晚就会浪费时间!”
女儿在宿舍听到这些话,觉得很委屈、很难过,自己也没有做错什么事情,而且自己也不是经常向室友请教难题,自己和室友的关系一直很好,但是总觉得室友妈妈的话是在指责自己耽误了室友的学习时间。

父母有时一方面会觉得现在的孩子不懂事、不体谅人、自私小气,但是一方面又会在孩子帮助他人、为他人着想时频频掣肘、诸多考量。
孩子的想法往往很简单,同学之间关系好,在一起探讨学习问题,遇到不会的问题帮帮忙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
而有些家长总是习惯在做事之前去衡量利弊得失:
帮助同学,会不会给自己的孩子造成一些损失,比如好的方法被其他孩子学会,自己的孩子在学业上会不会被超越?
被帮助的同学能不能给予回馈,会不会感激自己的孩子,两个孩子在学业上能不能相互促进?
家长的竞争思维太过明显,太过功利,把所有人都当做假想敌”。这种想法日积月累难免也会影响孩子的思维与做法。
之前网上就曾报道过一名初二学生在班上明码标价”,讲解一道题目收费5元,借一次笔记收费5元。
有不少网友感叹同学间的互助”变成了互利”,曾经美好的同学情变了味。
教育专家张旭玲认为,不要把所有的互助都用金钱来计酬,无偿的帮助别人是认同对方的价值而自愿地付出,双方都会有价值感,人与人需要建立超出金钱关系的友谊。
别让我们苦心培养的孩子,变成只知道爱自己、自私的利己主义者。
作为父母,要教会孩子重要的一课就是:心中有他人,眼中有世界。如此孩子今后的路才能走得越来越宽阔、平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