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孩子们心中的“光”,年轻的父母们知道多少?

不要把心里的"光"自我浇灭

和我一起长大的小倪是我的闺蜜,从小她是在妈妈的抱怨声中生活的。

由于爸爸因工伤早早离开人世,所以小倪是妈妈一手带大的。

再加上妈妈和婆婆的关系一直处的很糟糕,所以小倪最开始听到最多的就是一个人带着小倪生活有多困难,和婆婆相处有多不如意。

最开始,小倪成绩稍微下降一点,或者晚回家没有及时帮妈妈先煲好粥,就会被妈妈批评小倪如何为不懂事,大人明明这么辛苦,孩子却一点都不懂体谅。

后来,大概是找不到发泄口,妈妈开始向小倪抱怨领导有多奇葩,工作内容有多繁杂,邻居如何刻薄,甚至连每天挤公车这些鸡毛蒜皮的事情都要向小倪抱怨。

渐渐的,小倪觉得自己身处充满负能量的阴云里,开始变的沉默寡言,上课总是走神,连最喜欢的音乐课都失去了兴趣。而且她变得更加敏感,只要有人和她说话语气稍微急促点,她都脸色开始发白,脑海里自动播放妈妈充满怨气的脸。

她觉得好像自己做什么事情都是错,做什么都不能让别人满意,好像所有人都在和她过不去。

最后,就连别人随意说一句什么话,她都要自动绞尽脑汁苦想这一句话是不是另有"深意"。

可想而知,这样的小倪,是不快乐的,是灰暗的。

因为她的人生中没有人给她一道光。

孩子们心中的光”,年轻的父母们知道多少?

在心理学说上,这种心态其实是一种病态,因为所有期待的都是悲观的,总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进而否定自我的潜在能力。

拥有这种心态的孩子,到最后都是学会不会坚持的,因为她认定自己肯定什么也做不好,生生把心里的"光之种子"自我浇灭。

经常对孩子各种抱怨不如意,其实就是把负能量变相转移到孩子身上,这充满负能量的孩子如何快乐积极面对这个世界呢?

学会乐观地探索世界

我相信,死气沉沉的孩子是得不到大人太多欢心的。而那种一看就很活泼有动力的孩子是最让大人喜爱的。

乐观的孩子最符合大人的塑造预期的。

而这一类孩子大多表现出极大的好奇心,因为好奇,所以想去看看小树苗是怎么成长的,想知道种子从哪里来,又是怎么发芽的,种到土里之后又该怎么护理。

这是好奇引发的后遗症,形成幼童在那个阶段最初的探索技能。

拥有了这种探索精神,进而转换成兴趣。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孩子什么都不去探索,她如何知道这种东西是有趣的,如果没有兴趣,又如何开展往后的学习。

所以,孩子的乐观和童心是需要守护的。

心理学

而守护者就是孩子的父母。我把这种守护想成是一种"充电",让孩子早上心情美美地起床,带着一身爱的能量去投入到一天的生活当中,这也是我对他的一种祝福方式吧。

要知道,孩子的记性真的很好的,当父母散播太多负能量时,孩子都是在隐形式的接收,让孩子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存在,孩子不懂得如何消化,只能把父母糟糕的样子复制成自己。

不把"负能量"传递给孩子

在现实生活里,往往有这样的例子,父亲在领导那里受气了,回到家发泄给了自己的孩子,而孩子则狠狠拔光了妈妈很爱惜的植物,然后一整个晚上,家里都是在各种争吵。

每个孩子,都会接收到来自于父母的力量,正的或负的。要让孩子保持积极的心态,我们可以这样做:

心理学

不可否认,在这个充满荆棘的世界,我们会遇到各种不如意,而倾诉成了一大重要释放的方式。

所以,我们需要一个可以肆无忌惮说出来的对象。

但这个对象,不能是孩子,否则对孩子来说实在太残忍了。

一个孩子在还未遇到这个世界带来的各种伤害,他们根本不懂的如何去应对,对待父母强塞进来的负面情绪,也不知道怎样调节心理受到的伤害。

很多时候,大人都会觉得小孩是一种比较不会为别人着想的,比如不肯分享食物,父母累了却还要哄着才要入睡。

这种不为别人着想,恰恰是小孩子的自我为中心,当你不停向他抱怨的时候,他会觉得你的每一次不高兴都是因他而起,是因为他做错了什么。

所以,当大人充满负能量的时候,选择美食运动唱歌发泄都可以,也别找孩子发泄。

不难发现现在的父母总会觉得孩子难带。

其实难带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心里根深蒂固的不肯改变的想法。

比如,在孩子吃饭的问题上,当他用一只勺子吃的满桌子掉渣,在父母教了无数次之后情况依旧没有改变,这个时候,父母的心里就产生变化,从"你是不是故意的不肯好好吃饭"到"你永远都不肯改了",最后就会变成"这孩子总是笨手笨脚的"。

这一系列的演化,其实就是父母在孩子出现类似问题上,在寻找归根结题的原因。

但很多父母并不清楚,这种归因的模式,其实在孩子稚嫩的心灵上其实蒙上一层阴影,让孩子心里不停有悲伤的情绪蔓延,哪怕孩子并不懂得悲伤的具体含义,但这不妨碍他们清晰认识到,父母这样指责,是因为孩子做的不够好。

其实就是另一种自我否定的状态,当一个小孩自我否定的心理产生,他做任何事其实都是一个困局。

孩子其实是很容易沮丧的

他们的童心世界里,坚持和内心自我调节,对他们来说,太遥远了。

所以,在碰到笔画很多的字,他们练了几次之后都写不好,往往是把本子一推,大声囔囔说:"我不写了。"

这个时候,大人不要因此觉得孩子是有了逆反心态,其实,他们只是简单的认为那个字很难写,而是不因为想出去玩不想写。

他们的这种"不想写作业",更多的是一种沮丧。

他们害怕这种沮丧是一件好不了的事情,拖的时间越久,就会缩小他们好不容易得来的周末时光。

不如意

所以,家长这时应该安抚孩子,告诉他们,这种困境只是暂时的,吃点水,吃点小饼干,咱满能量就能赶跑这些不好的小东西。

告诉孩子:"方法只是暂时躲起来没被你找到,我们是不是可以换一个方向去找一下,说不定就会被你抓住啦。"

如果孩子还没有能力达到,就告诉孩子:"没事的,慢慢来,等你一点一点长大,你就可以做到了。"

孩子沮丧的时候,做不好一件事情的时候,心里的阳光也会渐渐暗淡下去。

要想让孩子心里的光不灭,父母应该做的是鼓励,而不是指责,用引导的方式一点一点去开拓孩子探索的精神,建立起一种信心的阳光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