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小朋友打疫苗翻车现场,家长表示很无奈,哄不好的原因其实很简单

看到一个视频,一个小女孩因为害怕打疫苗,哭闹了一个多小时,家长应该也哄了很长时间,但小女孩还是一直哭闹,爸爸失去了耐心,生气地把小女孩扔了,看爸爸扔孩子的角度,也是顺势扔的,可能也怕伤着了孩子。

没想到爸爸的做法,竟然有这么多人点赞,再看看评论区,一片叫好,为什么会这样?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难道有这么多人觉得大人做得对?

想必很多父母都有类似经历,孩子哭闹,好说歹说还是不听话时,直接上手,孩子就乖乖听话了,所以他们很赞同视频中家长的做法。

有一个网友说:管孩子,理论一大堆,实践中简单粗暴最有效,有一类孩子,不是你光说、劝、哄就行的,直接干脆一点,一次就长记性。

很多人有同感,可是你知道这样做对孩子的影响吗?

孩子虽暂时听了,可是会变得胆小、自卑,甚至一生都有心理阴影。这就是所说的一次长记性”?

这个孩子是因为打针哭闹,有的孩子是因为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玩具哭闹,有的是不如愿哭闹等等,孩子哭闹,一般都是想通过哭闹达到自己的愿望。比如,哭闹后不打针了,哭闹后得到玩具了,哭闹后父母满足自己的愿望了等等。

如果孩子哭闹,父母没有满足他的愿望,那下次孩子哭闹的可能性就小了。

也曾看到一个孩子躺在地上哭,不起来,父母就在旁边看着,孩子最后自己乖乖站起来了。

几乎所有的父母都很头疼孩子的哭闹,不讲理。不知道到底该如何做?有打骂孩子用威严镇住孩子的、有不耐其烦地给孩子讲道理的、有任其孩子哭闹累了就不哭了等等多种做法。

那么,为什么有的孩子看起来很懂事,让父母省心,而有的孩子很倔、爱哭闹呢?

根本原因在于从小教育的方法不同。

孩子打疫苗哭闹,哄不好的原因其实也与孩子小时候的教育有关。

俗话说"3岁看大”,这就意味着孩子性格形成和能力培养的关键期是3岁前,最晚到6岁,这个阶段,孩子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就会有什么样的性格。

所以,教育孩子,立规矩要趁早。孩子会说话,言谈举止,待人接物、饮食起居等各方面都要训练,培养好了,孩子遇到问题会好好给家长说,不会毫无道理地哭闹。

在《陪孩子走过3-6岁敏感期》一书中谈到,6岁以前一定要给孩子立规矩。晚了,父母更难管孩子,特别是孩子到了12岁左右,进入青春叛逆期,就管不了了,你说一句,他犟三句,有的孩子压根不给父母说话。

6岁前把握孩子成长的关键点,用科学正确的方法陪伴孩子成长

育儿育己,我们都是第一次做父母,教育孩子的确在摸索着前进,可是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错过了关键期的教育,等孩子长大了,再教育就难了。

并且,如果父母不懂教育孩子的方法,往往就是用简单粗暴的打骂方法,因为,很多人小时候就是在父母的打骂中长大的,自己做了父母,用同样的方法管教孩子。

但是,打骂的方法弊端很多,不仅仅是对孩子造成身体伤害,主要是心里伤害,孩子自卑、胆小、不爱说话、不爱社交,特别是当众打骂孩子,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心里伤害更大。

从小被打骂长大的人,自己回想一下,是不是小时候被打的阴影一直存在?自己做了父母,就不应该再这样对待孩子。

还有一类父母,不想让孩子像自己小时候一样受委屈,所以,处处满足孩子的愿望,一味地宠溺,发现孩子不但没有规矩,还会用哭闹来控制父母,把哭闹当成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

这两种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著名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我们对儿童所做的一切,都会开花结果,不仅影响他一生,也决定他一生。

所以,用科学正确的方法陪伴孩子成长,是我们做父母的应该做的,不给孩子造成伤害,让孩子身心健康成长;也不给自己的教育方法留下遗憾,在育儿路上也会少一份焦虑、苦恼,多一份从容、轻松。

如果您不知道6岁前如何科学教育孩子,推荐看看《3岁对了,一辈子就对了》和《陪孩子走过3-6岁敏感期》。

《3岁对了,一辈子就对了》是资深儿童心理专家的家教笔记,抓住孩子成长的关键期,父母教孩子就不会那么累了。

书中教父母抓好3岁左右孩子多方面能力(感知、记忆、思维、个性等)发展的关键期,用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具体案例,将幼儿发展进行了详细而通俗的讲述,告诉家长,如果孩子在3岁的时候教对了,那么以后就一劳永逸了。

《陪孩子走过3-6岁敏感期》好老师指导+好妈妈实践,详细讲解了如何应对儿童不同阶段的敏感性发展。

比如,3-6岁敏感期,父母要懂儿童的行为和心理;

亲密关键期,规则、爱和自由一个都不能少;

习惯养成期,帮助孩子应对环境变化;

注意力训练期,7招帮你提升宝宝的专注力;

行为发展叛逆期,以平和心面对你的叛逆孩子;等等

很全面,从孩子智力+性格、自我意识、情商+潜能、社交能力等多方面,以开放、理解、尊重的心态对待孩子,使孩子拥有面对未来生活的资本。

2本育儿书籍,千万父母的枕边书,推荐给0-6岁的父母,让育儿更科学,更轻松。点击下面可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