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常对孩子说反话,有毒!

常对孩子说反话,有毒!

嘟嘟妈说,最近孩子吃饭,总是喜欢边玩玩具边吃,速度很慢,弄得满桌子。昨天又是屡教不改,嘟妈很生气地说:你怎么不去玩饱了再来,不吃就饿死算了。

于是嘟嘟很开心的就去玩玩具去了,等到爸爸下班回来,问他为什么不吃饭,孩子说:妈妈不要我吃饭,让我饿死算了。”

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就像我家大宝,总想在外面玩,不想回家。有次我很生气地跟他说:你回家干嘛?怎么不再多玩一下”。于是他欢快地骑着车就走了。

而我们的本意却是,让他好好吃饭,让他早点回家。

多么像陈冠希的《故意》里唱的那样,我爱你却故意,故意说不爱你。

我们的出发点是好的,可是在孩子那里却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

在中国,很多小孩子成长过程中都有被父母正话反说贬低打压过。很多人觉得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不应该记在心里,父母那是爱你,为你好。

然而,这种说反话带来的潜在伤害,却很难轻描淡写的愈合。就像妈妈说我不喜欢你”,你就真会怀疑妈妈是不是不要我了。爸爸说你什么都不会”,那你就真的感觉自己一无是处。

而其实家长在说这样的话的时候,内心里明明是很疼爱孩子的。有的或许是一时之气,有的是想刺激孩子变得更好。然而孩子听到的却都是实实在在的反话。

为什么有的家长喜欢说反话来教育孩子呢?除了刚才提到的一时之气和想用这种正话反说来刺激孩子之外,还有一种可能就是:

很多家长小的时候就是听着这些话长大的,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习惯性的脱口而出。

教育的发展进步让我们可以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努力成为一个开明的父母。这与我们很多祖辈的传统教育方式,是完全不同的。

传统教育方式,一般不太擅长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而喜欢口是心非,或者用打压式和棍棒式的教育。这也导致很多父母虽然学习了新的正面教育方式,但潜意识里还会偶尔复盘自己父母当年的一些话语和行为。

比如一些年长的祖辈们在逗孙儿孙女的时候,明明内心里非常欢喜,但说出来的话却是:打你。你不乖,太吵了,我不喜欢你。”

偶尔用一用反说激将孩子,或者自己堵堵气,倒也不是大问题。可是如果总是习惯正话反说,长此以往对孩子的伤害却是很巨大的。

缺根弦常说反话,容易让孩子产生自我否定和怀疑。

《银河补习班》里,马飞的妈妈是很爱他的,在父亲入狱后,辛苦赚钱养他,为了他拉下脸面去求老师在给孩子一次机会。

可是在面对孩子的时候,就会习惯性的说孩子缺根弦”,没有长着一张好学生的脸”。

马飞的爸爸出狱后跟老师打赌,要让孩子考进前十名。此时的马飞看着父亲,内心里却是不自信和怀疑的,都说我缺根弦,我真的可以吗?

爸爸却是对儿子信心满满,用标尺量了厚厚的课本,然后告诉他每天只需要学习0.1毫米的知识,难道少年霍金会退缩吗?

那一刻,爸爸崇拜的眼神,和对孩子绝对的肯定,让马飞第一次觉得自己可以。

故意常说反话,容易让孩子产生错误的是非观念。让他们以为话就该这样反着说才有用。

孩子就像一张吸水的海绵,一张纯洁的白纸,听多了反话,孩子就会有样学样,也开始这样说。

父母明明是赌气,或者刺激孩子脱口而出,而孩子也学着用同样的方式回敬,久而久之还会伤害彼此的感情。

常常听到这样的对话:

你怎么这都不会啊”

不是你说我天生脑子笨,学了也不会吗”

我那是让你多练习,要勤奋”

我听到的可不是这样,明明你就是嫌弃我,不喜欢我”

你这孩子,是不是亲生的啊,气死了”

……

如果家长能够调整自己的思路,用正面管教的方式跟孩子去说:昨天我听你练琴的时候,有一两个地方还不太流畅,我们今天再练一练,然后表演给爸爸看好吗?”相比于:今天不用练习吗?昨天弹的那么差”。

显然孩子听到会是不一样的心态。

心理治疗师苏珊·福沃德说: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父母就是整个世界的中心。如果父母认定你是个坏孩子,那你就一定是。

如果父母认为你是个好孩子,那就肯定的告诉他,而不是故意正话反说的让孩子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