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新生儿特点

新生儿特点

年轻父母常用胖瘦作为衡量婴儿发育好坏的标准,这显然是不全面的。我们必须了解新生儿的特点,分辨出正常和异常,才能更好地护理。从出生到满月( 28 天)的婴儿,称之为新生儿。

正常的新生儿, 应在母亲子宫内发育 37— 42 周, 过多地超前和延迟对胎儿都是不利的。 新生儿出生时体重约为 3000克左右(近几年有上升的趋势),头较大,占身长的 1/4,头顶囟门开放而平坦,可看见表面有规则的跳动。健康的新生儿哭声响亮,吮吸能力强,睡眠时间也长。

出生 24 小时内,新生儿就有大小便了。开始 3— 4 天的大便颜色为墨绿、 粘稠、 发亮, 称为胎粪。 如果 36 小时内无胎粪或排便很少,同时有腹胀或呕吐现象,则有肠道畸形的可能,应引起重视,及时请医生检查。

由于新生儿体内胎粪的排出,加上产妇最初几天多睡少吃母乳分泌不足,婴儿体重会略有下降, 10 天后可恢复到出生时水平。最初 3 个月以内的婴儿,体重增长最快,平均每天可增加 25— 30 克,满月时能增加 500— 750 克。如果体重不按常规增加,甚至出现下降,除患病外大都是由护理不当或营养不足引起。

身长是反映骨骼发育的一个指标, 出生时婴儿为 46— 50厘米长。头三个月增加最快,平均每月增加 3 厘米。头围和胸围大小, 能反映脑和胸的发育状况, 正常新生儿头围是 33— 34 厘米, 3 个月内能增加 5— 6 厘米。胸围一般比头围小 1— 2 厘米。

从生理特点来看, 新生儿体温调节能力差, 如穿着过暖,由于皮肤蒸发性散热增加,血液变浓,也会引起 39℃的高热。对于这种生理性高热,只要适当松开衣被,并喂给一定水分后, 24 小时内体温大都能降至正常。新生儿皮下脂肪少,保温能力也差,在环境温度较低时,一定要采取保温措施,否则新生儿体温降到 35℃以下,就会不吃不哭,甚至得硬皮病。

皮肤表层薄而嫩,并布有丰富血管,是新生儿肌肤的特点。由于皮肤容易受损伤, 全身都有可能成为感染的门户, 因此,护理人员动作需轻柔,指甲要清洁平整。出生 6 个月以内的婴儿从母体内带来的免疫球蛋白尚未消失,对某些传染病有

免疫力,但新生儿对腹泻、肺炎、败血症等病没有抵抗力。母乳中含有大量抗体和免疫细胞,能提高小儿免疫能力,减少疾病发生,所以要提倡母乳喂养。

初生婴儿的特有现象刚出世的婴儿,会发生各种使年轻妈妈想象不到的现象。

其实,有些是正常的生理现象,父母可不必担心。下面介绍最常见的几种,帮助大家分辨。

1. 体重减轻

婴儿出生后 1 星期内往往有体重减轻现象。这是因为刚出生的婴儿还不能立即进食或进食量少,而体内的胎粪开始排出,大小便正常,还有因呼吸和皮肤排出的肉眼看不到的水分,加上产妇最初几天乳汁分泌不足等,使体内一时失去平衡, 造成暂时性减重。 这种现象在 10 天内即可恢复。 如果10 天后仍未恢复到出生时体重,要寻找原因, 是否因哺乳量不够充足,牛奶冲调浓度不符合标准,或有无疾病等。

2. 四肢蜷曲

小儿出生后,常有两小腿轻度弯曲,双足内翻,两臂轻度外转,四肢呈屈曲状态。这些都是正常现象,家长可不必顾虑。这些现象与胎儿出生前在子宫内的位置有关,胎儿在母亲腹内都是头向胸、双手紧抱于胸前、腿曲起的姿势。出生后仍暂时保持着原有的胎儿体形,大多需满月后消失,双足内翻 3 个月后就会正常。如果肢体有较严重的反转现象,应送往医院检查。

3. 呼吸不规律

新生儿的呼吸不但浅,而且不规律,有快慢不匀现象。这主要是新生儿肋间肌较弱,加之婴儿鼻腔短,鼻咽部和气管狭小,肺泡适应性差,呼吸主要靠膈肌的升降,所以新生儿以腹式呼吸为主。又因胸廓运动较浅,新生儿每次的呼气

与吸气量均少,不能满足机体对氧的需要。因此呼吸较快,一般每分钟呼吸为 40— 50 次, 这些属正常现象。 如有面色发紫及不安状况出现,应及时就医。

4. 下巴抖动

由于新生儿神经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抑制功能较差,故常有下巴不自主的抖动。这不是病态,家长可不必紧张。但在冬天家长应做好保暖工作,如有不正常体温变化,则要考虑疾病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