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孩子“目的性”出现,开始渴望得到一些东西,父母应该如何训练?

文|育儿尚妈说(专注优质原创文章,拥有本文章版权,欢迎转发分享)

目的性代表着孩子已经逐渐成长,他们懂得做事是存在目的性的,而不是漫无目的的做事。当然,很多父母对于孩子表现出目的性都是非常开心的,只是不知道该如何教育才是。该如何利用孩子的目的性做出一些积极的训练,使得孩子在今后有着更好的表现呢?

一、孩子多大时,会出现目的性

罗兰曾经说过:一个人活着如果没有自己的目的性的话,他就会感到彷徨,内心不安。而唯有一个人知道该怎么生活之后,他才会追逐自己想要的东西,他的生命才算是有意义的。”

孩子目的性”出现,开始渴望得到一些东西,父母应该如何训练?

3岁之前的幼儿是缺乏目的性的,他们在做事的过程中只是迎合了自己的兴趣,但这个年龄的孩子却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兴趣。

目的性分为:行为目的性,视觉目的性,听觉目的性。

这三种目的性都会在3岁开始被孩子逐渐掌握,观察力的提升,听觉的提升,做事的目的性均有提升。这与大脑发育有着绝佳的关系,也同样跟孩子的行为有着不可分开的关联。只有孩子的行为渐渐展现出自己的目的时,孩子才会觉得自己的生命算是有意义的。

二、孩子的目的性出现,一般会有哪些表现

1. 对一件事物执着

孩子在目的性并不明确的时候,往往只会摆弄身边的东西,而不会掺杂任何其它的想法。当孩子的目的性逐渐出现之后,他们会考虑到自己的兴趣,他们会对自己喜欢的东西过分执着。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轻易的发现,当我们想要把某些东西从孩子的身边拿走时,孩子会反抗,会用柔弱的拳头锤击我们,因为他们开始保护自己喜欢的东西了。

2. 孩子开始渴望得到一些东西

当孩子的思维逐渐成熟,他们开始对某些东西感到渴望,他们希望通过自身的能力不断地去追逐自己想要的一切。当然,如果我们能够帮助他们与内心渴望的东西更进一步,他们会感觉到非常开心。3岁之后目的性出现,会让孩子为了目的去做一些事情。譬如他们会向自己喜欢的东西靠近,就算是放在高处的东西,他们也想跳跃起来尝试拿到这些东西。

3. 行为的目的性

当孩子拥有目的性的时候,他们就会对周围的一些事物产生敏感。譬如在孩子的身边放上一条虫子,孩子会因为不想与虫子靠近,所以拼命地远离虫子,这就是含有目的性的行为。或者是孩子会通过哭来博取我们的同情,来让我们满足他们的要求,这都是目的性的表现。

当然,目的性有好处也有坏处。如果孩子通过目的性来完成自己想要的东西,并且他们的目的性是积极进取的,那对于他们来说是件好事。但是如果他们通过一些不正当的方式去完成自己的目的,我们就需要防范。因为我们的助纣为虐很容易让孩子的目的性更强,变本加厉的运用这些方式来向我们索取。所以针对孩子的目的性,我们应当做出有效的改正。

三、孩子的目的性出现,父母应该如何训练?

1. 克制诱惑训练

我们首先要知道诱惑的影响,诱惑最大的影响就是让孩子不懂的忍耐,为了自己的欲望而不择手段,这对于孩子今后而言并不友好,甚至会走上犯罪的道路。要知道,孩子的培育黄金时期就在3-6岁,所以我们应当克制孩子的欲望。我们可以选择给孩子一块糖,并告诉孩子,如果半个小时内没有偷吃掉,就会奖励另一块糖。通过反复的训练,让孩子懂得耐心的等待会有更多的好处,这样孩子就不容易经受不住诱惑。

在心理学中,克制诱惑训练也叫做延迟满足”,也就意味着我们可以适当的满足自己的孩子,但是要让孩子懂得忍耐。这种教育方式在心理学中是很管用的,时间久了孩子就不会迫不及待,而是选择等待。

2.克制自私训练

2. 克制自私训练

在孩子出现目的性需求的时候,就会变得自私,为了一件自己喜欢的东西誓死守护,但是自私对于孩子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长大以后孩子因为自私,很有可能损失掉很多的朋友。我们不要以孩子为中心,要让他们知道在某些场合下,是要懂得礼让的。

比如在跟长辈一起吃饭的时候,孩子应该做到将所有的好吃的先让给长辈去吃,在长辈没有动筷子的时候,孩子应该静静的等待才是,这样能够降低孩子的自我意识感。克服自私训练其实很难做到,所以在6岁之前就应该让孩子明白其中的真谛,否则年龄大了,就不容易被管教了。

3. 克制任性训练

学会克制,是让孩子成长的第一步。不懂得克制任性的父母,往往只会教出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孩子。比如孩子想要吃冷饮,我们可以选择拒绝,但是不要责骂。当孩子不再哭的时候,我们就带着孩子回家。回家之后我们可以安慰一下孩子:孩子,不是妈妈不给你买,只是吃多了以后会让你的胃受不了。”

克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不再放纵,安慰的主要目的是让孩子不记恨我们,知道我们的好。与孩子沟通的时候不需要每次都满足他们的要求,挑应该满足的去满足。

李玫瑾教授早已提到过这一点:越是任性的孩子越是感受不到事情的重要性。”所以作为父母的我们尽可能压制住孩子的任性,只要不去满足他们,他们就会懂得任性并不能股打动父母。除此之外,我们也应当教育孩子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品行的人。如果希望孩子变得更加出色,首先就应该排除以自我为中心。只有为他人考虑的孩子,才能够让孩子更加优秀。

互动话题:当你发现你的孩子做事开始有目的性了,你会选择如何帮助他们矫正那些不应该出现的目的性呢?欢迎我们一起讨论,说出解决的方案。

------------------------------

关注【育儿尚妈说】,看最有趣的育儿故事,知晓最实用的育儿干货,明白孩子最真实的需求,吐露育儿过程中的不解难题,了解亲子关系的真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