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褥期是医学上的专业说法,是指胎儿、胎盘娩出后的产妇身体、器官和心理方面,复原需要的一段时间,大致是6~8周,也就是42~56天。传统的坐月子”,只是产褥期的前30天。
经常听说产褥期42天,坐月子30天,两种说法有什么不同呢?
孕妇生完宝宝后,在民间有个习俗,就是要坐月子,因为坐过月子的女人,身体大多都会很好,甚至可以说是身体再次发育的好机会。所以,产妇一定要珍惜坐月子这个月。
年轻的妈妈的月子不再是坐30天,而变成了42天了呢? 这42天是医学上所说的产褥期,六周的时间。随着现代科学坐月子观念的普及,新妈妈懂得了产后想要生殖器恢复到孕前需要6周才能恢复,因此很多新妈妈把坐月子时间从以往的30天改成了如今的42天。
具体坐多久是需要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来定的,如果你觉得30天的时候你的身体基本恢复了,那就可以出月子了。但是这时候出月子并不是一下子就恢复到孕前的状态,是要逐步的,还需要维持半个月左右的过渡期。过渡期可以逐渐增加自己的活动时间,但是仍然不要接触冷水、吃冷食等。如果你觉得自己的身体比较弱,需要42天才能恢复,那你就坐42天,这样再出月子,身体的各项功能会恢复更完善。一般做到42天的时候是最好的。身体的各项机能都可以基本的恢复正常,后期进行适当的调理就可以了。
42天后再进行一个检查,这样就可以知道身体恢复的情况。在这期间可以适当的进行一些盆底肌的恢复,或者到雷氏的门店进行。
###42天,是医学定义的产褥期。
1.什么是产褥期?产褥期为什么定为6周?
产妇全身各器官除乳腺外从胎儿娩出至恢复或接近正常未孕状态所需的时期,称为产褥期。产褥期一般定为6周,因为产后子宫体大小及子宫内膜的再生,以及全身其他器官恢复到正常未孕状态需6周左右。
产褥期母体各系统的变化很大,虽属生理范畴,但子宫内有较大的创面,乳腺分泌功能旺盛,容易发生感染和其他病理情况。为保障母婴身体健康,实施产褥期保健指导,及时发现异常并进行处理,是非常重要的。
2.产后身体有哪些变化?
产褥期有以下生理变化。
(1)生殖系统的变化:产后子宫肌肉缩复,子宫体迅速缩小,产后10天子1宫下降至盆腔,腹部已扪不到子宫底。产后6周,子宫恢复至正常非孕期大小,子宫内膜修复,完全愈合,子宫颈口在产后7~10天恢复原来状态。此称为子宫复旧。
产后阴道壁松驰肌张力低,阴道壁肌张力逐渐恢复,约在产后3周重新出现粘膜皱襞,但不能完全恢复到孕前水平。会阴的轻度裂伤或会阴切口均能在产后4~5天内愈合,处女膜在分娩时撕裂形成残缺不全的痕迹,称为处女膜痕。
(2)乳房的变化:乳房在产后开始泌乳,新生儿在生后半小时内吸乳,乳汁是新生儿天然的食品。
(3)血液循环系统的变化:产后2~3天内大量血液从子宫涌入体循环,加之妊娠期过多组织间液的回吸收,特别在产后24小时内,心脏负担加重,患者心脏病的产妇此时极易发生心力衰竭。产后2~3周血容量恢复至孕前水平。故产褥早期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4)消化系统的变化:产后1~2天食欲不佳,以后逐渐好转。胃肠肌张力及蠕动力减弱,约需2周恢复。产褥期易发生便秘。
(5)泌尿系统的变化:产后数天尿量明显增多,易致尿潴留。
(6)内分泌系统的变化:不哺乳的妇女通常在产后6~10周月经复潮,平均在产后10周左右恢复排卵。哺乳妇女可在产后4~6个月左右恢复排卵,有的在哺乳期月经一直不来潮,月经复潮前有受孕可能。
(7)腹壁的变化:腹壁原有的紫红色新妊娠纹变成永久性银白色旧妊娠纹。产后腹壁松驰,至少6周后才能恢复。
3.产后哪些现象是正常的?
产后有以下现象是正常的。
(1)疲劳:由于分娩劳累,产妇十分疲乏,在产后不久即睡眠。
(2)体温略升:产后24小时内,体温略有上升,但一般不超过38℃。
(3)呼吸深而慢:每分钟仅14~16次,产后腹压降低,膈肌下降,由妊娠期的胸式呼吸变为胸腹式呼吸,使呼吸深慢。
(4)汗多:产后几天内,由于产妇皮肤排泄功能旺盛,排出大量汗液,尤其在夜间睡眠和初醒时更明显,不属病态,于产后1周内自行好转。
(5)产后宫缩痛:产后3天内因子宫收缩而引起下腹部阵发性疼痛,于产后1~2日出现,持续2~3日后自然消失,多见于经产妇。
(6)恶露:产后有阴道排出物,医学上称为恶露,一般在3周左右干净。
(7)尿多、便秘:妊娠后期体内潴留的水分经肾脏排泄。产后几天,特别是24小时内尿多。由于活动少,进食少,肠蠕动弱,而且汗多,尿多,故常有便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