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因为这个阶段的宝宝,是刚刚从妈妈的肚子里出生。
他依然没有忘记,妈妈肚子里时那种营养充足,温暖舒适的感觉。他依然怀念妈妈的心跳声,带来的平静安全的感觉。这种感觉是爸爸无法替代的。
所以在三岁的前后他最需要安全感的时候,还是建议,孩子应该多和妈妈在一起。因为这个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
你好,我是喜仔麻麻,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这个观点是有问题的。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依恋理论”。依恋”是人对生活中特定人物的一种强烈而深刻的感情,与这个人交往带来愉快体验,面临压力时会从这个人处得到安慰。
6个月以后婴儿依恋于那些能满足他们需要的熟人,特别是父母。
依恋的习性学理论认为,婴儿与养育者之间的情感联结是进化的产物,它可以增大物种存活的机会。也就是说,只要是婴儿的亲近抚育者,在和婴儿产生依恋情感,培养孩子的安全依恋模式方面,父亲和母亲的重要性是一样的。
但由于母亲在喂养婴儿方面存在先天的优势,因此大部分文化里,母亲都被定义婴幼儿抚育的第一责任人。
例如,弗洛伊德认为,婴儿与母亲的情感联结是以后所有人际关系的基础。
行为主义的观点则认为,由于母亲能满足婴儿吃奶的需求,是满足婴儿生命最初期最重要的生存及安全需求的源泉。因此母亲的微笑、拥抱、轻柔的话语会带给婴儿温暖,减轻婴儿面对未知世界的压力。
除了喂养婴儿,母亲在情感上对婴儿会比父亲更有亲近性。从基因延续的角度来说,母亲可以百分之一百确定孩子具有自己的基因,但是父亲却没有办法完全确定孩子是否具有自己的基因,因此父亲往往在面对孩子时没有母亲那样的天然热爱感。
所以,在大部分文化的认知当中,都认为孩子的头三年,母亲的作用比父亲更重要。然而这不过是传统的抚育模式及社会认知强加给母亲的标签。
实际上,现在很多不同文化的研究都表明,父亲的疼爱对婴儿成长的长期良好结果相当重要。
对不同的社会和种族进行的研究中,对父亲的疼爱方式和养育行为进行了编码,发现主要有以下行为:拥抱、搂抱、安慰、游戏、用语言表达爱、夸奖孩子作为预测指标。父亲的疼爱和母亲一样,有时甚至比母亲的疼爱更能预测孩子后期的认知、情绪和社交能力。
父亲的疼爱能减少孩子发展的困难,如儿童期的情绪问题、行为问题以及青少年时期的不良行为。
哪些因素会促进父亲的疼爱呢?跨文化的研究显示,父亲花在婴儿和学步儿身上的时间,与他们表达的爱和关心之间呈正相关。父亲在婴幼儿时期对孩子付出的爱能促进孩子良好的长期发展,甚至超过母亲的影响。
在每一种文化的研究中,结果都表明父爱的力量具有母亲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父亲应更多的参与孩子的抚育,而不是认为自己的作用不大,有妈妈就好了”。
我是喜仔麻麻,一位大宝五岁的准二胎麻麻,欢迎和我交流育儿的心得百分之九十九的母亲比父亲的耐性好,母亲更爱孩子,母爱是温暖的。个别另类的母亲不算,而且基本都是男的在外打工,为生活奔波女的都是守候着孩子,边工作,边照顾,而且孩子从母亲身体里出来的,又是母亲喂奶水的,自然,孩子更依赖母亲。所以三岁一下还是母亲带比较好
###非常高兴和大家分享
具体请看视频,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