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穷养:“穷”尽办法,“养”其责任心和独立性

儿子要穷养”才能成才,这是许多家长所奉承的,希望能以此培养孩子的斗志,让儿子能成才,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状况:

其一、生活确实困难,没富养条件;

其二、生活富裕,但父母选择装穷,在物质上对儿子苛刻;

到底穷养”是否真的对孩子健康成长有帮助?

在这一点上也一直存在着争议:我们在生活中会发现,并不是所有穷养出来的儿子,都能如家长所愿成才,反而有些会因此而产生诸如自卑的负面型性格特点。

如题所述,真正的穷养,是穷尽办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责任心”。

穷养:穷”尽办法,养”其责任心和独立性

01 穷养,对孩子的负面影响

【点了一份25块的茄子,女友被骂一脸】

之前微博上有一个热门话题:男孩就得穷养吗?”

在评论区一位女网友分享的和自己穷养长大的男友”的事迹:

这位女网友,吃一盘25块的茄子,被男友认为是不会过日子,被男blahblah的说了一通,连污言秽语都出来了。

这样的儿子,我想可能除了父母觉得他会过日子”外,外人难以表示赞同;

毫无疑问的,这个男孩过去所接受的穷养”,只教会了他要生活要熬”,却没有教会他何谓真正的生活。

大王庙村

【曾经因穷养而自卑的我】

在这里要感谢我的妻子,是她让我的穷养式自卑”得以修复,在恋爱中得到了一次自我救赎。(后文会详述被错误穷养的我是如何自救的)

从小我就被告知家里是很穷的,确实我们家并不富裕,父母都是打工的,但我们家却是村里第一个买上电视机的,只是那时我还小没注意到这个细节;

这份影响,在小学时并没有什么奇效”,直到初中开始。

无心向学

初中我们家换了新房子,父母说这是借钱买的,那会儿我就想着一件事情:快点出来工作赚钱帮补家庭,这直接带来的就是我根本无心向学,最终中考只是一个很渣的分数;

唯一的好处

随后,父母说要给我买个好学校的学位,需要一万多。穷养再次发挥作用:我要为家里省下这一万多块钱,但同时又要满足家长的期望上一所好高中,我选择复读,第二年如愿进入我们当地最好的公立高中;

大王庙村

自卑的开始

事情没有结束:高二即将分班,班上要去班游需要200元/人,那会儿07年左右,我很想去,但我不敢和家长开口,最终我没去,父母也不知道这一件事情。可没人知道那会儿内心其实是很难受的,尤其是要好的同学问我为什么不去的时候...

叛逆的巅峰

高中三年我基本混过去的,我认为我已经完成了家长的心愿,因为那份自卑和自恋,我一直希望的是早点出来工作赚钱。

高考结束后的第一句话:我不读了,我要去找工作了,你们拦不了我。

尤其是在去了广州珠江新城姐夫那边住了一天之后,我更坚定了自己的想法:要赚钱。还很好笑的写了一封信给父母,告诉她们自己的愿望就是在那个富丽堂皇的地方买两套房子给她们住。

以及,面对着那份录取通知书背后要缴的,一年1.2万的学费时...

所幸,好友相劝,我去了大学...

自卑的巅峰

我是幸运的,因为我的自卑巅峰并不如其他人般极端。

在大学里,我经历了两件事情:

恋爱:看着自己的生活费,真正体验着什么叫做穷,我估摸着连一份礼物都没办法给喜欢的女生买,一场电影都看不起...

竞选:在竞选学生会主席的前一周,我被告知需要正装出席...我没有正装,那最少要300块,差一点点我就放弃了...

我是有那份物质需求的需要的,父母也不断在电话里跟我说话:不够钱花就要说,家里有。

但已经根深蒂固的那份穷”,这让我听着非常难受:我怎么能因为一己私欲,就把自己的需求转嫁到父母身上,加重他们的负担?

孙宜林

所幸,这份自卑被慢慢的扭转了,我被治愈”了,否则这份心理缺失必然会被我投射到自己的新家庭、自己的孩子身上。

02 穷养,对孩子的正面影响

穷养对孩子有正面的影响吗?那固然是有的。

【宽裕家庭,穷养孩子】

在《少年说》里,就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位男同学吐槽自己被穷养”的经历:

从小学开始,这位男同学就被妈妈灌输家里很穷,穷得快揭不开锅的那种。

一次家里买了辆车,他以为家里脱贫致富了,结果妈妈告诉他这是家里中彩票才买的。”

无心向学

这位男同学的吐槽,真的是充满着委屈”,他紧接着说到:

现在我长大了,我妈也瞒不住我了”

终于知道这么多年以来,我们全家只有我一个人过着贫穷寒酸的生活。”

孙宜林

他面带笑意地大声的对着妈妈喊道:这么多年以来打算怎么补偿我?!”

自卑

本以为在台下的妈妈会被问得满头大汗,但实际上妈妈却一点都不显尴尬,等周边同学们的笑声停下之后,妈妈同样面带笑意、而且很坚定地说了一句:

你以后要是想花钱的话你就自己挣”

自卑

整个过程中,母子的对话都是笑容相向,男生也没有因为被穷养而产生丝毫的自卑,他之所以吐槽,是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在家庭里被区别对待”。

【穷人家庭,穷养孩子】

与之上面那位被父母穷养”的男生不同,来自河南大王庙村的孙宜林是被生活所穷养。

孙宜林的父母靠务农为生,家庭收入来源主要是靠种地养猪,这份收入不仅仅要维持生活正常开支,还要供他和妹妹读书,甚至孙宜林的衣服都来自亲戚朋友家。

孙宜林

孙宜林从小就明白他是全家人的希望,平常不单单帮父母分担家务农务,每天也是起早贪黑刻苦学习。

他在初中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制定着非常严格的学习计划,从几点起床到每个时段该做什么、学什么都制定得非常详细,并且要求自己执行到位。

最终孙宜林以710分的成绩,进入清华大学。

自卑

之所以这两个家庭的穷养能成功,是因为不管是父母还是生活,都只是穷其物质、饿其体肤,但却没有在思想上穷”孩子--他们并没有在思想上、在生活中,告诉孩子穷应该自卑。

因为其父母穷尽所有”,只为了告诉孩子你需要自己独立,需要对自己负责。

03 穷养的失败之因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被穷养的孩子,为何有的能动心忍性,增益己所不能;又为何有的沉沦乱性,愈加不能?

综合自身的经历以及所面对的案例,穷养为何会产生孩子的心理畸形,倘若以一句:穷养其身,富养其精神来概括,那实在太含糊其词,更关键的是在于家长穷养孩子的同时,给予了孩子以下两点:

穷养,却不培养孩子独立性

一些家庭,只是在物质上限制孩子,甚至向孩子哭穷,但他们更多的向孩子展现的是:我们对你无能为力,你只能靠自己”

如果孩子已经成年独立,这样本没有问题,问题在于还未成年甚至年纪尚幼的孩子被冠以这样的思维。

3~6岁的孩子,他们没有什么外部评价体系,他们不在乎拥有太多的物质条件,也不会拿这些东西去衡量父母、乃至生活的价值。就算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开始喜欢与别的孩子比较物质条件,那也一定是父母教给他们的。

但有些父母并不理解孩子这份需求,在孩子并不以穷富为标准的时候,他们告诉孩子穷是一种罪过,理应自卑;

这个阶段的孩子还有一个特点:他们把父母当成自己的安全岛。在尝试独立探索世界的时候,他们仍然需要依赖父母的支持和理解。

同时他们在孩子发展自己独立性时,用贫穷断了孩子的后路:我是帮不了你的,家庭也帮补了你,你必须自己去找你自己的安全岛。

所以,在孩子的安全感、自信没有发展完善之前,请不要穷养孩子;

所以,在实施穷养的时候,告诉孩子不以物为喜悲的标准;

无心向学

穷养,只培养孩子对原生家庭、父母的责任心,最终表现为对物质的责任心

孩子最初是十分自恋而且自负的,这是他们的心理特点。他们十分关心自己的父母的状态,如果父母关系失衡,他会认为这是自己所造成的,自己需要为此负责,并用自己能办到的方式来帮助父母协调关系。

关键在于他们理不清该负责的人是谁。

而当父母向孩子哭穷时,单纯的孩子会片面的认为钱是唯一解决父母困难的办法,如果父母再在生活中做出穷得自卑、穷得难受的状态,那孩子的这份认知就会更加坚定,从而做出种种不符合他们年龄的行为。

例如我自己,很简单的一件事情就是,自我认识到赚钱的途径,并认为自己有能力赚钱的时候,就产生了辍学赚钱帮补家庭的心理,而且这一产生就一直持续到我成年。

成年之后,第一份工资我是用来买东西回家给父母的,这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很早就产生这样的念头,回顾我所购置的物品,都是过去父母不愿意享受的东西,他们所展现出来的想要但是穷而不买的东西。

我在用自己的努力去弥补他们的物质缺失(我认为的缺失,而不是他们的实际需求),但我又对自己是十分苛刻的:我情愿在给父亲买两条名贵香烟之后,自己啃一个星期的方便面。

这是一种病态的付出,与很多年轻人是为了与家长分享自己能赚钱的喜悦所不同,这种付出的目的性仅仅是为了让父母逃离穷,而自己并不在意那份喜悦--重物质而轻感情。

最终所表现出来的,就是对物质的责任心很重,而不是对父母的责任心重,对自己更是毫无责任心可言。

孙宜林

04 如何用好穷养”,培养出健康的孩子

穷养并非一无是处,更不是一种罪过,只是使用的方式错误,不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才会出现偏差。

倘若要让穷养”成功,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孩子,我们可以这样做:

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让他们足够自信,培养他们的独立性

一个孩子从出生那一刻就在追求安全感,婴儿的安全感满足形式仅仅需要父母及时的响应他们的生理需求即可。

随着孩子长大,他们能走会跑了,他们的独立性也就开始增强。但这不代表他们就完全能靠自己独立成长了。

最初,孩子的安全感来自于果腹感和皮肤的干爽,以及和父母亲昵的肌肤接触;而随后,他们的安全感来自于,遭遇挫折时,父母能否及时给予他安慰、信任和支持。

举个例子,刚刚学步的孩子,当他们摔倒的时候(开始独立探索),首先扭头寻找自己的父母,那是他们心里的安全岛;

接下来,他们会观察父母发出的信息:

如果父母给予的是担忧的苦瓜脸、甚至是心疼、训斥的表情,孩子瞬间就会哭起来,这并不是他们摔疼了,而是因为他们从父母中接受的信息是:走路是不安全的。

如果父母给予的是对他充满信心的表情、愉悦的鼓励语气,孩子会哈哈大笑,然后再次爬起学步,当再次摔倒的时候,他们会回过头来对着父母大笑而不是观察。这是因为,他们从父母处获取到的信息是:我很安全;

这份最初的安全感,会让孩子从理想的自恋到遭遇挫折自卑的矛盾中,收获最初的自信心,进而促进他们独立探索。

大王庙村

不以物质为衡量标准

相信鲜少会有家长告诉孩子贵的才是好的”这种观念,但这并不代表着父母就没有传递给孩子用物质来衡量生活的标准。

例如,妈妈经常在孩子面前抱怨爸爸赚钱少,没能力,这就已经在告诉孩子:看!物质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标准。

同样,如果一个父亲不断用奢侈品、护肤品来取悦母亲,用物质填补母亲心中的空虚,换取母亲的感情,那么孩子同样也学会了这点:看!只有物质能取悦自己重要的人。

孙宜林

穷”的自信

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见因为自己穷,而产生自卑的人。这点在家长之间尤为常见,尤其在给孩子择校的时候:一些家长在见到身边的好友给孩子花钱选择名校的时候,自己也想方设法穷尽一切把孩子送进去同等的学校。这恰恰是一种穷得自卑的体现。

实际上,贫富与自信与否并没有直接关联,因穷而产生的自卑是正常心理现象,这份自卑对于一个自信且独立的人来说,会是一剂强心剂;但把这份自卑发展成自卑感,那就成了否定自己的毒药。

自卑源自于对比,但自卑感,源自于攀比。

前者关注的是以对方的生活标准为目标而前进;而后者,关注的是把对方的生活标准当成自己的生活标准。

一个靠农活、靠养猪的家庭,为何成功培养出一个清华学子,那必然是因为他们不以自己的生活标准为耻,并言传身教的教育孩子富裕是一个目标。

孙宜林

培养孩子对自己的责任心

培养孩子对自己的责任心尤为重要,如果孩子以让父母摆脱贫困为目标而学习,当他完成目标的时候,他就会自觉迷茫。

这份迷茫来自于,他不知道自己接下来要做什么,穷尽努力的目标实现了,他没办法找到自己的下一个目标,从小他被灌输的、他自己也认为的目标是为了他人”,没有人教会他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如那位被儿子吐槽的母亲一般,告诉孩子:你以后要是想花钱的话你就自己挣”,而不是告诉孩子:你就是父母的希望。”

穷养

明视隐密的穷养”

在穷养孩子上还有一种极为隐秘的方式在误导着孩子:你只要学习就好,其他的不需要你管。

这种穷养之所以隐秘,在于它是隐藏在思想上的,这类型父母在穷的是孩子对生活的真实体验,让他们只对学业负责。

他们剥夺了孩子对生活的真实体验感:例如不收拾东西就会乱。

这类型家长给孩子准备好了一切除学习以外的事情,让孩子变成了生活白痴”。

明视这一穷养”方式,让孩子负责他应当负责的、与他自己相关的家务活,这样他才能在生活体验上富有”。

穷养

给予孩子机会实现他的自恋

当你向孩子哭穷,真正穷养孩子的时候,请一定要给予孩子机会,让他实现他心中的那份自恋,那份对家长的责任心。

一方面,家长在向孩子哭穷,另一方面,家长又阻止孩子提前出来赚钱实现家庭富裕,这会让孩子十分矛盾。

没钱就要赚钱,赚钱就要辍学,但你们一面说穷,一边又给我展示有足够的物质条件不需要我工作,到底你们是真穷还是假穷?”你们那么穷,还要压榨自己供我读书,我感觉很自责”

作为一个同样被穷养长大的孩子,这两种心思我实在太清楚了。

孩子的这份责任心需要得以实现,但孩子的生活经验和思维是相对狭隘的,只是单纯认知道辍学、打工、赚钱”这样的关系。

实际上,家长们可以通过教会孩子开源节流来帮助孩子实现、表示他的责任心。

例如告诉孩子:如果我们不需要为你支付补习费用,那你就已经赚到了钱,我们也不会因此感受到经济压力。”

当我初三复读并考上父母心中的理想高中,为家庭省下那一万多块的那一刻,我是十分自豪的,只是所欠缺的是对自己的责任心而导致高中并没有认真学习。

大王庙村

05 已经被穷养大的自卑孩子,应该如何自我救赎?

在过往的讲究穷养”的文章中,鲜少有人会提及这一点,现在我想用我所学的知识以及我自己的经历,来给有类似情况的人一个自救的方向:

承认原生家庭的穷养错误,正面自己的内心缺失

必须承认一点:家并非一直是温暖的,家是孕育我们的地方,也是最初给予我们伤害的地方。

要认知这一点很困难,因为那仿佛与我们所认知的孝道相逆:我怎么能责怪自己父母是错误的?我怎么能责怪我的家是有缺陷的,有给予我伤害的?

必须声明一点:承认家是有缺陷的,父母是有某些错误的,曾经给予过我们伤害的,并不等于就需要责怪这个家、责怪我们的父母。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如果连自己的错误源自于哪里,如何能改呢?

所以,大方承认、面对自己的缺失,是来自于自己的原生家庭,但请不要去恨,也不需要为由这种想法而自责,我们只是需要知错”而后能改”,仅此而已。

大王庙村

最先要负责的是自己的生活,其他人次之

一个很浅显的问题摆在面前:如果我们不能为自己的生活负责,我们又有什么能力去对他人负责?

一个连自己都照顾不好的婴儿,如何照顾自己的父母?照顾自己身边的人呢?那不过是徒增对方的压力。

另一个方面,需要为父母的人生负责的人,是他们自己,是他们自己的伴侣,而后才轮到子女以及其他人。

当然,当他们失去了生活的能力,失去了配偶、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应当承担起这份责任。

孙宜林

恋情,是一次修复的重要机会

人一生有两段不相上下亲密关系,第一段是亲子关系,我们无从选择;第二段是夫妻关系(恋人关系),这完全是我们能自己把控的、自己选择的。

无形中,我们都会把每一次恋情当成一次治疗儿时心理缺失的机会,但大多数人是失败的,因为他们无形中把原生家庭中的亲子关系投射到恋爱关心中,进行了单纯的重复。

恋情能否成功修复我们的自卑,在于我们在恋爱时,能否从恋人身上获得安全感,获取信任,获取被信任的独立。

与我不同,我的妻子来自一个富裕的家庭,当时恋爱之前我并不知道这些,直到上门拜访的时候我才清晰。

在得知这一切之后,实际上我非常自卑,甚至想要逃离这份恋情(即便没有人鄙视过我)。

我的妻子看出来了这一点,她只是告诉了我一句话:我相信你不会让我失望,就像过去你从没让我失望过一样;我会支持你的选择,就如我过去一样支持你。”

在我们过往10年的感情历程中,曾穷到借钱度日,但她仍然一如既往的信任和支持我,我才没有被那份穷养”的自卑所打败,反而越挫越勇,对生活越来越充满信心。

淅爸有话说:穷养,须得明白自己要穷孩子什么,而又要培养孩子的哪些特质。没有目标的穷养,没有自信的穷养,那不过是一知半解的盲目跟风,不值得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