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父母,最幸福的事就是听孩子第一次喊爸爸、妈妈。
而孩子说话的早晚,也成了最容易触动父母神经的问题之一。
经常看到家长们的讨论:
· 我家孩子已经1岁半了,还不会开口叫人,是不是有语言发展问题呀?
· 我家宝宝现在都快2岁了,不怎么会说话,怎么办?
· 孩子快三岁了,只会说几个词,家里人例如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不会叫,正常吗?
· 孩子明明听得懂,数字都认识了,为什么就是不开口呢,急死我了……
其中有一个妈妈比较焦急,家里宝宝3岁了,但是只会偶尔的叫一下「爸爸」「妈妈」,其他的词语基本上是不说的,更别提句子了。
妈妈很是发愁,所以在纠结是不是把孩子送幼儿园,这样孩子就愿意说话了。
坦白讲,如果一个不会说话的孩子,如果去了幼儿园就能说话了,这真是世间奇迹了。
在生活中会发现,有的孩子可以叽叽喳喳说个一天不停,并且说的还是一些复杂的长句:「这只小狗找不到妈妈了」「我知道这个玩具放在哪里」
而有的孩子却不怎么说话,只会说「妈妈」「爸爸」这样简单的词,或者直接不说。
对于这些情况,不少家长觉得说话早晚没有关系,孩子长大了就会好了,并不需要注意,还会有一些家长会说:看看爱因斯坦,人家3岁多才会说话,所以说话晚的孩子更聪明,根本不用着急!
于是这个错误的观念让很多孩子直接错过了提高语言能力的黄金期,可真是坑娃不浅!
其实,想知道你家宝宝语言发展情况,你可以对照下面的表测一测。
如果宝宝的语言能力发展跟不上正常发展规律的话,那就是语言能力不足了。
1929年,美国医学协会通过对一千个人的数据分析得出结论:说话越早的孩子之后的智商就越高。
学前专家认为,3岁以前婴儿的语言能力至关重要。如果这个时期宝宝的发音说话能力跟不上,将对未来的许多能力发展会产生极大的不良影响!
语言能力发展不好,会给宝宝带来哪些影响?
· 孩子说话比较晚,即使最后已经能开口说话,但语言的技能也比较低;
· 在运用方面,词汇、语法方面会比同龄的孩子要慢;
· 表达想法会很困难,出现说话句子很短、出现语法错误等;
· 回答问题的反应比较慢,对宝宝说一句指令,需要说两三遍才能反应;
· 严重影响社交,当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时,宝宝更容易跟别人发生肢体冲突,爱哭闹,脾气暴躁,攻击性强……
别不信,当宝宝的语言能力落后的时候,无法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就很容易变得爱哭爱吵,脾气变得非常暴躁,任性、偏执、爱发脾气、爱攻击人等等。
时间长了,宝宝性格、行为、心理方面会出现非常大的问题。
所以,培养宝宝语言能力,是父母必须重视的一件事情,而不是有贵人语迟、长大了就好了这种想法!
大量的心理学研究和学前教育实践证明,0-3岁的婴幼儿时期,是人一生中语言能力发育的关键期和高效期,语言发展,也不只是说说话那么简单。
父母一定要在这个年龄段,掌握了孩子语言发展的科学规律,来做好语言启蒙,提升宝宝的语言能力。
如何进行语言启蒙
随着宝宝的成长,从人类的语言发展看来,3岁前是宝宝语言发展尤其是口语能力发展最为重要的关键期。
语言能力的学习越早越好,因为听觉是学习语言的先决条件,而出生之后的第一年,正是大脑听觉中枢成熟及发展的关键期。
在这12个月的关键期当中,让宝宝累积起大量聆听的经验,就等于建立了一座庞大的资料库,为宝宝日后学习说话、尝试表达提供充足的原料。那么,什么要注意的呢?
1、多与宝宝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有一个孩子,父母都是聋哑人,他们之间只能用少量的手势进行交流。这个孩子主要靠看电视与语言发生接触。
3岁时,他基本上不能说话,也不能听懂别人的话,言语水平大大落后于一般孩子。这个事例清楚他说明,语言是通过语言交流、语言使用而习得的,仅仅单方面地听别人讲话,不能使孩子掌握语言。
因此,父母无论多忙,也应该忙里偷闲。多与孩子进行面对面的语言交流,这不仅可以促进孩子的语言发展,而且也是一种感情交流,有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2、语言学习要因势利导
父母对宝宝说话时,语音要正确、清晰,以供宝宝模仿。
说话的主题,要和宝宝当前注意的事物和活动中心相一致,这样,父母的话语才能为宝宝吸收。
例如,当宝宝正在起劲地玩狗熊玩具时,你可以指着玩具说这是狗熊,是白颜色的,然后再谈些有关狗熊的事。此时,如果要让宝宝学习狗熊”以外的话,就会吃力不讨好。
要注意,说话的内容和表达方式要适合宝宝的发展水平,尽可能使他们理解。对于宝宝说的话,不管是否完善,都要设法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揣摩其中的意思,给以语言或行动上的反应。
这样,一方面可以鼓励宝宝说话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让宝宝知道他说的话是否妥当、正确。
3、尽早和宝宝交流
从宝宝出生后,父母就可以开始和他们进行语言”交流。
对宝宝说话时,要伴随相应的声调、表情、眼光和手势,以吸引宝宝的注意。这种早期交流能促进宝宝大脑的发育,为以后真正的语言交流做好准备。
4、扩展宝宝的口语
宝宝开始说话时,往往是用一两个词来表达一个意思,父母可以很自然地把这种单词语、双词语扩展,改造成为一个完整的句子。
例如,宝宝说妈妈饼饼”,如果根据当时的情境,表明他说这话的意思是妈妈在吃饼干”,那么父母可以接着说喔,妈妈在吃饼干。”
如果根据当时的情境,推测他要表达的意思是这是妈妈的饼干”或要妈妈拿饼干给宝宝”,那么,父母就可以说一句话把这个意思表达出来。
通过这种语言,宝宝逐渐知道一个意思应该如何表达。从而逐渐掌握规范的表达方式。
5、可用儿语,但要作适当调整
儿语即宝宝语”,其主要特点是语调夸张、速度慢、重复多,所用的单词都比较具体,句子短且简单,如把狗叫做汪汪”。
研究表明,宝宝爱听宝宝语”,对宝宝语”容易注意和理解。
因此,一般他说,父母说宝宝语” 有利于宝宝语言的发展。不过,当宝宝的言语有了进步时,父母的宝宝语”也应作适当的调整,以使言语适当超前于宝宝的言语水平。
比如宝宝已经会说狗”这个词后,父母就不必再用汪汪”来称呼狗了,可以在狗”前面加上形容词或其他说明,告诉宝宝这是大黄狗…”那是小黑狗”等。
如果家长这样做的话,那你的孩子在说话方面肯定是会比其他的孩子早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