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孩子不愿跟你聊天,就像你不愿开放朋友圈一样

"

文:好爸妈在线(如月原创)

随着孩子开始进入小学阶段,我听到很多家长都在抱怨,孩子自从上了小学,就有自己的小心思了。

从来不愿意跟我们主动说学校的事情或者自己的想法,即使问也是以不知道”、忘记了”给搪塞过去。

家长们的挫败和无奈的心情,我特别理解。

回想过去,那个小小的、软软的小人儿曾经依偎在我们怀中,对爸爸、妈妈是那么依恋、依赖。

而对比眼前,在我们毫无察觉、不知情的时候,孩子在心底默默画了一个分界线,给父母和自己设置了楚河汉界”。

父母会难过,因为孩子用行动告诉你,你被排除在他的世界之外,请不要勉强进入。

父母会愤怒,因为你倾情以待,他却绝情绝义”。

父母会无奈,因为孩子拥有了更多主宰自我的力量,而我们感受到了这力量的抗衡。

最近突然有点想明白这件事,是因为我发现越来越多人的朋友圈都加强了隐私设置——好友三天可见”,还有许多人会毫无顾忌地拉黑”一些人。

曾经大家可以没心没肺地翻阅彼此朋友圈的历史,现在仅限三天。曾经大家亲密无间,如今转为互相拉黑的关系。

这种转变是为什么?我们为什么那么在乎自己的心声表露?

在一次聚会上,我跟朋友们聊起了这个问题,大家聊完之后,我们发现大人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戒备都如此郑重,我们更应该进一步地理解孩子的隐私设置”。

朋友A,朋友圈三天可见设置原因——不想被人评价。她说自己主要是经常发生活日常的朋友圈。

比如,早上的一杯咖啡让心情变得好好,发一个朋友圈。

接娃放学遇上好天气,也发一个好心情朋友圈。

周末一早发现外面蒙蒙细雨,自己又多了一个窝在被窝里的理由,发一个庆幸的朋友圈。

可是,后来朋友圈里令人不舒服的评价却多起来了。

又晒咖啡,手磨的了不起哦!”

走路就能接娃放学了,学区房购买力杠杠滴呢。”

周末不用加班,可以睡懒觉,虐死我等加班狗,哼!”

朋友A说,看到这些评价,虽然是一种开玩笑的语气,可是自己仍然感觉被深深误解了。

咖啡是手磨的,那是自己有早起的习惯,自己磨的;走路接娃,是因为在去公交车站的路上。

周末的休息是因为自己为了照顾孩子家庭,辞去了高薪工作,换一个有时间的低配岗位,个中滋味也是一把辛酸泪。

她说,觉得自己要跟全世界去解释,好辛苦,干脆设置三天可见,眼不见心不烦。

跟我们大人一样,孩子不跟家长聊天,第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不想被恶意”评价。

我们很多家长都像雷达”般敏感,他们自以为自己是窥一斑而知全豹”,却不知道更多时候是捕风捉影”,甚至无中生有”。

有一次到校车站接孩子,一位家长接到孩子之后,看到孩子满头大汗就开始数落:你是不是又在校车上闹腾了?让你在校车上静心休息,安静看书,怎么就听不懂?”

劈头盖脸地一通之后,孩子委屈地流着泪说:今天校车空调坏了,里面特别热,我当然出汗了。”

家长还是不相信:怎么别人就不出汗呢?就你满头大汗?你还狡辩。”

孩子气得说不出话来,扔下一句:随便你,爱信不信!”孩子气鼓鼓地走了,家长怒不可遏地在后面追杀”。

这样的场景,我们并不感到陌生。类似的亲子关系也很常见。

家长的评价往往是片面的,是对孩子有深深误解的。

家长对孩子各种猜忌,各种凭借一厢情愿的推断,实际上就是对孩子的不信任。

没有人愿意跟一个不相信自己的人聊天,更谈不上吐露心事。

孩子在家长的怀疑中,竖立起沟通的高墙”,挂上一个大写的NO!”

而更可悲的是,导致这种局面的家长却还浑然不知是自己亲手造成了与孩子沟通上的隔阂。

要想改善这种局面,需要家长放下疑心,放下担心,学习倾听孩子,相信孩子。

给孩子创造一个不评价,不评判的安全的沟通氛围,就要发挥心理学上的南风效应”。

用信任温暖孩子的心,用支持的态度让孩子放下戒备,用安全的氛围使孩子内心放松,这是建立良好的亲子沟通的第一大法宝”。

朋友B坦言设置原因是——不想获得好心”的建议。乍一听这个说辞有点狗咬吕洞宾”的嫌疑。

不过,听完她的故事之后,我发现我们朋友圈里真的有许多超爱给别人支招、给建议的有心”人士,他们也确实相当招人烦。

你发条马来沙巴的朋友圈,马上就有人问:有没有去粉红清真寺?那里必去,否则等于没去沙巴。”

可是你的行程里确实没有这项安排,而被他这么一说,搞得你原本心满意足的旅程变成一文不值。

你也许会说:干嘛太当回事。”

是的,你不会因为他的一个建议就改变行程,可是他的话让你的旅行变得有点恶心,这是真的,这种感受就是不舒服。

类似这种的情况不要太多哦。

带娃去迪士尼一定要住XX套间。超值体验!”

XXXX的绘本馆一级棒。不来,你就亏了。”

就买这个辅导书,语文考试全搞定。别说我没告诉你呀。”

哎呀,你怎么买这个牌子的运动鞋呢,我告诉过你,XXX又舒服又耐穿,性价比真是高呢。”

朋友圈这些好心的建议只会让我们觉得神烦无比,就像很多家长跟孩子一聊天就给建议,给方法,给一个最佳解决问题的路径一样。

可是孩子也是神烦无比的表情,耐住性子的忍着听一会儿,忍无可忍的立马走人,留家长一人独自在原地哔哔加凌乱。

为什么我们都这么不识好歹呢?

因为那些爱给建议的朋友和家长都让我们有同一感觉,那就是他们厉害,我们很弱,他们是王者,我们是青铜,他们正确的理直气壮,我们弱智的囧傻呆萌。”

试问有谁愿意跟一个高高在上,对你指指点点的人敞开心扉呢?

这就是沟通中的潜在不平等”模式。

这些人不是明显地给出命令,但是他们温和语气中给出的建议,让沟通对象感受到巨大的压力,而这种压力来源于对方明显优于自己的感觉。

有没有这种时候,孩子学校跳绳比赛成绩一般,而你曾建议一定穿这双鞋,这双鞋轻便,能出好成绩。

可是第二天孩子还是穿了另一双,所以你认为他要是听你的就会有更好的成绩,然而你却不知道另一双鞋有孩子喜欢的蜘蛛侠。

有没有这种时候,孩子说想先写作文,你却建议先写数学,因为数学需要清晰的头脑,作文很耗费时间,放到最后。

孩子只能心不甘情不愿地按你建议的方式进行,而你却不知道孩子刚有一个写作文的好想法。

有没有这种时候,孩子说跟同桌闹别扭了,你建议他要宽容、要有爱,带些好东西跟同桌分享,学会与人相处是很重要的社交能力等等。

你却不知道孩子被同桌抓了头发,书被对方也给画乱了。

这种自以为是”的家长大有人在,这种我永远正确”的沟通模式也在许多亲子沟通中存在。

孩子感受到的是,我不行,我的想法不行,我妈永远正确,我爸比我厉害。”

在这样的关系中,孩子要么放弃自我,要么保护起自我,远离父母的正确指导和建议,所以他们要么真的没有想法,要么就闭口不谈。

要想改善这类亲子沟通模式,就需要家长放下自恃强大的自尊”。

说实话,对于这些家长来讲,在孩子面前示弱,真的很困难。

他们觉得自己是孩子保护伞”,要为孩子的人生负责,怎么可以出错,他们自己都不能允许。

这类家长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认为给孩子的建议就是最好地帮助孩子。

可惜,他们忽略了孩子也是一个独立个体的事实。

孩子也需要累积自己的个人经验,他们需要通过试错”来验证自我。

所以,给这类家长第二个建议就是不必过分担心孩子。

他们没有你们的建议依然能够找到自己适用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与其在一旁指指点点,不如,适当保持距离,变成孩子身边的顾问。

我们不做指导员”,我们做顾问”,意思是不主动给建议。

但是身边的顾问”的身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随时可以为他的求助给出个人建议,让他觉得自己的行动有支持的后盾,这就够了。

而当孩子真的向我们求助的时候,给出建议,不能勉强孩子必须参照执行,是否采纳的权利保留给孩子。

亲子关系中,亲子沟通是一块试金石”。

我们是孩子的家长、是他们的父母,不是他们生活中的另一个老师”或者指导员”,更不是孩子生活的法官”或警察”。

平等、轻松的沟通模式不意味着松散、疏离的亲子关系,相反恰恰是自在的、信任的、支持的关系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