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你会用肢体语言对孩子表达爱意吗?快来试试吧

"

三岁的小宝把手机扔在地上,摔坏了,妈妈很生气,批评了他一顿,告诉他不能随便扔东西。

晚上睡觉前,小宝睁着大大的眼睛不安地问妈妈:"妈妈,你喜欢我吗?"

妈妈有点好笑,但还是认真回答道:"喜欢!"

小宝却仍不放心,眨巴着眼睛看着妈妈

。妈妈又说:"妈妈最喜欢小宝了,睡吧,乖!"

小宝仍然不肯睡觉。

妈妈耐心地轻拍着他的背,他才渐渐静下来,闭上眼睛进入了梦乡。

说起和孩子沟通,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说话",即"口语",认为通过语言讲出的话语孩子才能明白。

其实,除了这种方式,我们还可以采取"肢体语言",它同样能表达出我们内心的真实想法,甚至比口语更有力量。

就像妈妈轻拍小宝一样,在反复安抚无效的情况下,是妈妈轻拍的动作让小宝感觉到了妈妈对他的爱,从而放心地入睡。

"肢体语言"又称"身体语言",是指通过身体的各种动作、表情来表达思想、传递信息,我们的微笑、哭泣、瞪眼,对孩子的拥抱、亲吻、抚触等都属于肢体语言。

有研究表明,在交流沟通的成效中,单纯的语言成分只占7%,声调占38%,而肢体语言则占了55%。

因此,我们在对待孩子的过程中,不但要善于语言交流,更要善于运用肢体语言。我们和孩子的交流,需要真诚,肢体语言会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出真情实感。

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最简单的肢体语言与孩子进行交流。

1、 拥抱

父母的拥抱,是孩子温暖的港湾。

孩子一生下来,就"哇哇"啼哭不已,妈妈把他抱到怀里安抚的时候,他就会慢慢停止啼哭,妈妈的怀抱消除了他们对世界的恐惧,是他们安心的、温暖的港湾。

父母的拥抱,给了他们充足的抚慰和依靠,他们一天天成长着。即使长到3岁,他们仍然需要从父母身上汲取安全感。

而如果婴儿时期缺少拥抱、经常被大人冷落的孩子,长大后就容易缺乏安全感,出现种种问题,焦虑、浮躁、患得患失,优柔寡断。

美国杜克医学院曾经于2010年开始,追踪500个小婴儿和孩子,观察父母拥抱孩子的频率,并分为三个等级:

10%的父母很少拥抱他们的孩子;85%的父母有时拥抱孩子;而只有6%的父母经常拥抱孩子。30年后,研究人员重新评估那些孩子的心理状况,发现那些被经常拥抱的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最佳,成年后情绪稳定、较少出现焦虑,幸福感也较高。

研究人员最终找出了根源所在:被经常拥抱的孩子,大脑能分泌一种叫做"催产素"的物质,"催产素"又称"拥抱激素",能产生共情,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的关系和信任、支持。孩子经常被拥抱,内心有足够的安全感,能坦然面对生活中的坎坷曲折,更容易获得幸福的生活。

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只在想拥抱孩子时拥抱他,更要在他喜悦、痛苦时,在他需要拥抱时,伸出双手,给他一个温暖的依靠!

2、 拍打

有一种哄睡方法叫"拍睡",几乎所有妈妈都知道。可是,为什么孩子会很容易就被"拍睡"呢?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幼小的孩子本能的对外界有种恐惧和不信任感,极度渴望妈妈的关爱和照顾。拍打后背这种温和、轻柔的肢体接触,让孩子知道有妈妈的照顾和依靠,孩子会感到安心、放松、舒适!

并且,有节奏的拍打类似催眠术,单调、乏味的重复刺激,会让孩子身心放松,逐渐产生困乏感,直至入睡。

弗尔德说:"抚摸能有规律地刺激生长激素的分泌,进而促进消化吸收功能。"

轻轻的拍打与抚摸形式上有所区别,作用却是一样的,都是父母触摸孩子的一种方式。多项科学研究都证实,父母经常对其进行抚摸(拥抱、拍打)的孩子,比其他孩子心理和智力发展都要快速。

拍打能给孩子安全感,让幼小的孩子入睡。对于大些的孩子,我们可以采取轻拍头部和肩膀的方式,给孩子鼓励和温暖。

当孩子陷入困境的时候,父亲站在他面前,伸出有力的大手,轻拍他的肩膀,孩子心中会迅速升腾起信心和力量,敢于重新直面困难!

3、 亲吻

亲吻指得并不是对嘴亲吻,而是亲吻孩子的额头、脸颊、手背等。

亲吻是亲子之间一种最亲密的关系,特别是对于年幼的孩子,爸爸妈妈多亲亲他,是一种喜欢、肯定和赞美。

亲吻是父母表达爱意的最好方式。家长要让孩子知道,父母对他的爱是无条件的,不管何时何地,发生何种事情,父母对他的爱都是不变的。

每天早上上班前,用亲吻脸颊的方式与孩子进行告别,给孩子一天的好心情;

在孩子入睡时,亲吻孩子的额头,道一声晚安,孩子会安然地入睡;

若孩子遇到困难,父母更可以给孩子一个拥抱,一个亲吻,让孩子知道,父母永远是他坚强的后盾和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