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是面对同一个书架,但是母女俩的看法截然不同。瑁莉觉得自己“收拾好了”,很满足,可妈妈却是一副无法忍受的样子。
试着想想这时瑶莉的心情。
想象一下眼前有一个空盒子与堆成小山似的30本书。你必须在30分钟以内收拾完,后面还有裁判员监视着。
那么,开始!一本一本收拾好,一看表才过了5分钟。你刚觉得“轻松获胜”,后面就传来“不行”的声音。你又按照书的大小排了一下,但还是被评价“不行”。又按照作者名排了还是“不行”,按领域分了也“不行”……
如何?原本你觉得很简单就能做好的事,是不是变得越来越麻烦了?
你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裁判员将他自己的标准加到了你的身上。
那么,如果这个裁判员看到你认为满意的成果后也表示认可的话,会怎么样?如果你按照作者分类时他说“对,对”,按照大小分类时他也说“对,对”的话,你就会想“反正还有时间,我再弄弄”,也许就能找到最适合你的整理方法。
使用过的东西要收拾好,自己的东西自己要管理好,这与区别自己与他人的领域,对自己的领域负责,尊重他人的领域都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养成收拾东西的习惯对孩子幸福地自立是非常有用的。不过好习惯可不是突然哪一天就会掌握的东西。学习是需要反复的。这个时候,如果父母过于拘泥于自己的标准,就会对孩子“会做的”及孩子自己满意的事情感到不满意。于是就会不断地说“不行”,从而打击了孩子的干劲。
这对母女的故事就是个典型的例子。“整整齐齐”和“好好的”的含义因人而异。这样的词语是父母把自己的标准强加给孩子的信号灯。
你应该一边注视着孩子会做时的样子,一边在每一个节骨眼上说着“对”来推动他,支持孩子自己提升水平。
如果孩子感觉自己的确做得不好,就会以此为契机而得到提高;如果他们没有感到哪里不合适的话,那就是说这对他们来说正好。
父母首先要认可孩子自己的判断标准。在认可了对方的判断标准后,就能找出克服“不同”的方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