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大多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使用的也大多是非处方药物(OTC),说到这里也应该可以说说感冒的治疗了。可是要说治疗,就不能把鼻咽喉扁桃体,还有支气管的问题“一锅烩”了,感染部位不同,症状不同,治疗原则当然也不同。
我们先把治疗手段列一下:
(1)抗病毒导致的变态反应:主要选用扑尔敏等抗组胺药物,对抗机体抗感染免疫分泌的组胺、白三烯等过敏物质,从源头上缓解上感症状;
(2)抗鼻部症状:主要采用药物干预鼻部血管的血流,使分泌下降,鼻涕减少,并减少喷嚏;
(3)抗菌:细菌感染或者合并细菌感染时使用,主要根据感染细菌的种类选择抗生素。主要选用口服头孢菌素(广谱)、青霉素类(窄谱,对抗革兰氏阳性菌)、红霉素类(对抗阳性菌、支原体等)、氨基糖甙类(庆大、妥布霉素等,主要对抗阴性细菌)。
(4)镇咳:中枢镇咳,如可待因类止咳露;干咳,如咳必清等。
(5)祛痰:痰液为局部抗炎的副产物,炎症缓解则痰液减少和消失。感冒一般不单纯使用祛痰药,必要时可咨询医生。
(6)退热:3岁以下婴幼儿发热很可能在上感早期即出现,甚至早于其他所有症状。而且小宝宝起热迅速,热度高,需要及时拄制。一般体温在38℃以上应该物理降温治疗,38.3~38.5℃应该开始用药,3月龄以上婴幼儿主要选用布洛芬和扑热息痛,39℃以上口服退热药不能缓解,应该送医。
(7)炎性因子和球蛋白抗病毒:包括丙种球蛋白、病毒特异性免疫球蛋白、白介素炎性因子,这些药物的使用在治疗重症上感以及预防肺部感染中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