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学生应对挫折的方式的因素有:
(1)学生的成就目标。学生为自己确立的目标会影响无助和掌握取向两种不同的模式形成不同的应对方式。确立成绩目标的学生,目的在于获得别人对自己能力肯定的评价而避免否定的评价;相反,确立能力目标的学生,目的在于提高自己的能力,也就是变得更聪明。学生树立的目标不同,这是可以理解的。每个人都希望别人肯定自己的能力,都希望自己能掌握新知识。但当学生过分注重自己的成绩目标,或者过分关心别人对自己成绩的评价时,他们对挫折就会非常敏感,特别是在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时;相反,当学生看重的是能力目标时,他们对挫折会表现出掌握取向的反应。由此可以看出,成绩目标使学生注重通过成绩评定自己的能力,导致了学生面对挫折的无助反应;能力目标使学生看重努力和学习方法,则培养了学生面对挫折的掌握取向反应。
(2)学生对智力的认识。以成绩为目标的学生,似乎把能力看作静止不变的品质;以能力为目标的学生,则认为能力是可以培养的。据此,可以把学生对智力的看法分为两种理论,即实体理论和增长理论。实体理论认为智力是一种固定的实体,是根植于个体内部不变的品质;增长理论认为智力是可以通过个人努力来培养的品质。坚持实体理论的学生很喜欢表明自己有高智商,所以他们会追求成绩目标,寻找表现智力优越性的机会,而避免带有暴露智力缺陷危险的环境;相反,坚持增长理论的学生则关心如何变得更聪明,而不会浪费时间来炫耀自己的智力。与此同时,持有不同智力理论的学生对努力有不同的态度。坚持实体理论的学生认为,努力是智力的一个测量丁具(因为他们认为做一件事越需要努力,就说明你能力越低)。因此,对这些学生来说,努力只会说明你缺乏能力。当他的考试成绩不好时,他会说“我根本没有复习”,力图表明自己并未“努力”。坚持增长理论的学生,不会把努力看作是智力的测量工具,而把努力看成学习的工具。对这些学生来说,刻苦努力就是运用能力,从而发挥能力、提高能力的一种方法。
(3)教养方式。教养者的反馈方式将导致学生不同的应对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如果针对他这个“人”进行,则容易导致对挫折的无助反应:自卑、自责和缺乏建设性的反应;而对学生正确的行为(或这一过程中的努力与策略)的肯定则容易养成掌握取向反应。对幼儿园到小学五年级学生的一系列研究发现,对学生这个“人”(而不仅是他的具体行为)的表扬,培养了学生对挫折的无助反应;而对努力程度和学习方法的表扬,则培养了掌握取向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