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好孩子要懂得分享?你更在意的是“好家长”这个人设吧 孩子懂得分享的重要性

"

前两日在游乐场,4岁的女儿坐在一张小桌子边玩自己带来的超级飞侠玩具。一个男孩走了过来,站在女儿身边说:这个玩具借我玩下吧”

嗯~~不要。”女儿抬头看了眼小男孩,拒绝了。

然而小男孩并没有走开,而是继续站在女儿身边说:玩具不是要大家一起分享的嘛。”

女儿听到分享”两个字愣了下,因为我们平常也有引导她分享玩具,所以小男孩这句话在她听来确实在理。

孩子懂得分享的重要性

可是……这个是我最喜欢的玩具……”女儿将玩具拽在手里,看得出她舍不得分享。

玩具不是就应该分享的吗!”小男孩再次提出要求。

可是……”女儿看着小男孩有些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回应。

好孩子要懂得分享?你更在意的是好家长”这个人设吧

小男孩见女儿在犹豫,便伸手就要拿女儿手里的玩具,一边继续对女儿嘟嘟囔囔的说:分享不懂吗?你妈妈没教你分享吗?”

女儿赶忙把玩具藏到背后,委屈的说:这个是我自己的玩具,我现在不想分享”,一边弱弱的看向我,向我寻求帮助。

屡次受到拒绝的小男孩显然有点错愕,忽然指着女儿的脸带着哭腔说你不懂分享!你不是好孩子!”

我刚想上前安抚小男孩,一抬头却发现小男孩妈妈就在边上,一脸嫌弃的看着女儿。还没等我反应过来,她就一边拽走男孩,一边说:她妈妈没教她分享,以后你不要和不肯分享的小盆友玩。”

听到这番话的我一脸错愕,纳尼!?

什么时候分享变成了孩子间互动的必须行为??

分享”还成为了孩子道德评价的标签了???

好孩子要懂得分享?你更在意的是好家长”这个人设吧

拒绝强迫分享

对于80、90后但凡有关注育儿知识的父母,分享”一直都是提及频率较高的词汇。所有的育儿百科都告诉我们:会分享的孩子更快乐、情商更高、更善良……

不可置否,分享确实是孩子成长需要掌握的一个能力,愿意分享的孩子也更讨人喜欢。但是,这要建立在孩子自愿乐意分享的基础上,而不是强迫孩子分享,硬生生刻画出一个所谓的乐于分享”的孩子。

我们耳熟能详的孔融让梨故事,孔融在4岁的时候就主动选择了把最小的梨留给自己,父亲问他为什么把最小的梨留给自己,孔融的回答是:我小儿,法当取小者。”


注意孔融言语中的这个法”字,意思是规矩”。东汉是个特别强调道德礼数的朝代,讲究对父母要孝顺、对兄弟姐妹要友爱。

孔融在分梨的时候,并不是遵从自己内心的意愿,而是按照当时的社会规矩将大的梨分享给了哥哥,做了一件成年人眼里认为正确的事,得到了褒奖。

但成年后的孔融,却成了个漠视生命、胆小怕事、不忠不孝的人。

在他父亲的葬礼上,因为有个乡亲没有哭,位居高官的孔融直接杀了这个乡亲;在兵临城下之际,他抛妻弃子,独自落荒而逃,最终妻子儿女惨遭杀害;他还唾弃鄙夷父母与子女的亲情:父与子,有什么恩?论其本义,不过当时情欲发作而已。子与母,又有什么爱?就像一件东西暂时寄放在瓦罐里,倒出来之后就什么关系都没有了。”

你看,我们还要不要拿孔融让梨”的故事来洗脑孩子?

好孩子要懂得分享?你更在意的是好家长”这个人设吧

在拉丁语中,分享”一词有交流的意思,也就是双方经过沟通达成一致意愿。而被迫分享,则是孩子内心并不愿意,但屈服于外界压力,违背自己内心做出的行为。

一次两次还好,如果长期被要求强迫分享,孩子会在成长中逐渐隐藏自己内心的真实意愿,长大后要么容易习惯性的牺牲自己的利益,去迎合外界;要么就占有欲爆棚,自私冷漠。

好孩子要懂得分享?你更在意的是好家长”这个人设吧

父母心态要摆正

当另外一个孩子觊觎我们孩子玩具的时候,父母和孩子之间往往会发生这样的对话:

那个小朋友想和你一起玩,你要和别人一起分享呀宝贝~”

我不,是我先玩的。”

……你不肯分享,以后都没人和你玩了!”

而对方孩子的家长在看到我们孩子不愿意分享的同时,一般都会对自己的孩子说:宝贝走,我们去玩别的玩具吧”。

好孩子要懂得分享?你更在意的是好家长”这个人设吧

这时候的我们总有点面红耳赤,既有些担心别人觉得我们家孩子自私,又有点生气自己的孩子那么小气。

这种行为,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投射性认同”,通俗的解释,就是把外界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和评价内化为自我认知的过程。

大多数父母的内心,无疑是希望孩子分享的,当孩子分享后,对方的家长往往会说出:你看这个哥哥(姐姐)很大方,愿意和你分享玩具”这类赞美的话。

这种言语满足了父母潜意识里,渴望通过他人评价,建立起我的孩子是个好孩子”、我自己是个好父母”的人设。

这类父母,往往缺乏对自我的认同,总是会将现实中的自己”与他人内心的自己”做比较。

好孩子要懂得分享?你更在意的是好家长”这个人设吧

当发现现实中的自己”与他人内心的自己”存在差距,就会带来一系列不适的情绪,比如抑郁、羞耻、失望等。

所以,为了避免强迫分享,父母应该关心自己孩子内心的感受,而不是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当遇到孩子不愿意分享的情况,我们可以大大方方的和对方家长说:不好意思,他还没做好分享的准备,如果您不介意,我和他商量看看能否让他单独再玩一会,过几分钟再一起玩?”

我们不必因为孩子不分享而感到害臊,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于树立自己物权意识”的吝啬阶段,我们不应该为了顾及别人的评价,而强迫孩子去分享。

敢于走出他人评价的父母,才能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让孩子感受到:你不需要活在他人的评价中,你就是你。”

好孩子要懂得分享?你更在意的是好家长”这个人设吧

引导孩子自愿分享

在Ugurel-Semin对《4~16岁儿童分享观念和分享行为发展状况》的研究发现:儿童的吝啬”倾向在4~6岁达到高峰,之后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弱。真正我们成人定义的无私分享”,则要在孩子8岁以后,才会形成。

因此,引导孩子分享,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循序渐进,而不是简单粗暴的用一句你要懂得分享”,去强迫孩子。

好孩子要懂得分享?你更在意的是好家长”这个人设吧

有的家长会问,我的孩子早就大于6岁,过了吝啬期”了,为什么还是很小气不肯分享?

因为分享这个行为,并不是简单等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就会自动出现。我们可以在孩子物权意识(2岁起)”至吝啬时期(6岁前)”进行长期善意的引导:

物权意识”萌芽,即可开始引导。孩子一般会从2岁开始进入物权意识阶段,这时候的他们,特别喜欢指着东西问:这是谁的?”

如果是孩子的物品,我们就应该立场坚定的告诉他:这是宝宝的”,如果是成人的东西,则告诉他:这是爸爸(妈妈)的”。

我们还可以主动把自己的东西拿去给孩子玩,告诉他:这是妈妈的,借你玩,玩完以后记得还给我”。用这种方式让孩子意识到分享并不代表失去。

好孩子要懂得分享?你更在意的是好家长”这个人设吧

在引导的过程中,不要去逗孩子”。例如对孩子说:宝宝你这个分我吃一口”,当孩子真的拿给你吃的时候,又说我逗你的,你留着自己吃吧”。这种玩笑会让孩子对自己分享的行为产生疑惑甚至失望,感受不到分享带来的快乐,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分享的兴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