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貌经常可以代替最高贵的感情。
懂得交往的礼节,对一个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因为它会让孩子拥有一个正直谦虚的胸襟和迷人的魅力,进而得到别人的尊重和喜爱。
如果有两个孩子,一个有礼貌地喊你叔叔好、阿姨好,而另一个仿佛没有看到你的存在,你喜欢哪个孩子?你肯定会毫不犹豫地回答说喜欢那个讲礼貌的孩子。
不过很多父母应该发现,生活中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懂文明、讲礼貌的,这就需要父母进行恰当的教育和引导,而不可置之不理,当然,也不可由于过分着急就对孩子大打出手。
一位母亲在她的教子笔记”中讲述了下面的教子心得:
每当家里来了亲戚朋友,需要陪他们聊天时,我就对5岁的儿子说:乖孩子,你自己去那个屋玩会,妈妈要招待一下阿姨。”
嗯。”孩子乖乖地答应着,但是不肯动,还是缠着我。
我只好继续劝道:乖孩子,你已经长大了,学会懂事了,自己去那个屋子玩积木去吧。”
嗯,”他嘴上答应着,朝另一个屋子走去。
但孩子还是不能教人安生,一会儿进去,一会儿出来,一会儿大声大叫,一会儿又拉着我让我给他排火车,或者在客人面前做出各种稀奇古怪的模样。孩子不礼貌的行为让我很是生气,于是,我在与客人聊天间隙,借上厕所的机会,来到孩子玩耍的屋子里,小声地把他教训了一顿。儿子耷拉着脑袋,似乎意识到自己哪儿做得不对了,老老实实呆了几十分钟,但不久就恢复了原样,又吵又闹起采。
每次家里来了客人,孩子都是这个样子,既让人生气,又让人不得不反思,孩子为什么会这样不懂礼貌?
有一次,趁着孩子自己一人玩着正尽兴的时候,我走过去,小心地问他:你看,你现在一个人玩得多好啊,为什么在亲戚朋友面前就变得不乖了呢?”
孩子觉得自己很委屈地回答说:你光和叔叔阿姨聊天,把我赶到一边去,好像我有多讨厌似的,一个人玩着太没意思了,你不知道我多么想和叔叔阿姨说话。”
这时我才茅塞顿开,原来孩子与人交流的愿望是如此的强烈,要是早知道孩子的这一心理,孩子也就不会感到如此委屈了。
从此以后,家里来了客人,这位母亲改变了原先的做法,高兴地把孩子叫到跟前,让孩子参与到大人中间来,让他学着招待叔叔阿姨,为客人端茶倒水,洗水果。小家伙忙得不亦乐乎,客人们都夸孩子如此懂事,孩子呢,觉得自己所作所为得到了客人的肯定,心里自然感到很满足,也乐意按照母亲的吩咐做事了,干得更起劲了。
这次,儿子与叔叔阿姨混熟了,认识了,下次来做客时,儿子还会主动跟他们打招呼,还会将自己作品得意地展示给他们看,得到客人夸奖后的儿子心里甭提有多美了。
这位母亲的教子心得启示我们:养不教,父之过”。想想家里来客人时,孩子受到大人们的忽略,他就会想尽办法—一捣乱、大喊大叫,对抗等不礼貌的行为来引起大人们的注意,父母在了解孩子的这一心理后,不如抓住客人拜访的机会,对孩子进行补偿教育,让孩子进入小主人”的角色,满足孩子在客人面前表现的欲望,同时也学会了应该如何礼貌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