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学龄前听力受损儿童的特殊教育 听力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

  在70至80年代,致力于学龄前听力受损儿童教育的公立学校和由州政府资助的寄宿学校有了大幅度增加。而在此之前,学龄前方案通常都不是“教育性”的,从事这方面工作的聋童教师少而又少,学龄前听力受损儿童在社交、认识和语言方面的教育需求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

学龄前听力受损儿童的特殊教育

  如果说专业工作人员现在已经承担起教育学龄的听力受损儿童的责任,那么,采取什么类型的方案才最为有效便成了首当其冲的问题。以下是专家根据广泛的研究提出的几条建议:

  (1)应安排高强度的在职培训,使工作人员在技术,方法和授课方面达到一致的水平。

听力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

  (2)学龄前听力受损儿童的教师应受过专门训练并取得教育听力受损儿童的资格。此外,他们还必须接受过有关儿童发育和幼儿教育的专门训练。

  (3)应积累每个孩子的档案资料,内容包括一般性背景资科,听觉和耳科评价,医疗资料,教育经历和学习成绩资料。

  (4)应主动吸牧本身是聋人的教师参加教育听力受损幼儿的工作。

  (5)除重视言语和家长自身调整等工作外,教育方案还应从一开始就强调认识能力和文化知识的训练。这样安排重点可以保证孩子至少在8岁以前取得较好的学习成绩。

听力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

  (6)教育方案从一开始就应置数学于与阅读和其他同语言有关的课程同等重要的地位。

  (7)教育方案从一开始就应结合使用手语交流法和口语交流法。这样做非但不会影响孩子学习发音或利用剩余听力,甚至能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

  (8)为集体和个人提供的高强度听力训练应成为教育方案中必须每天进行的内容。

听力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

  (9)应定期检查教师的工作是否与教育方案追求的目标相一致。

  (10)家长咨询服务应包括帮助家长作自身调整,正视家里有聋儿存在的现实。但这种工作必须避免向家长硬性灌输思想,否则有可能妨碍他们对教育安排和交流方法做客观判断。

  (11)安排听力受损幼儿与正常幼儿一同学习的教育方案应有相应的配套服务系统,其中包括不间断的检查、言语和语言治疗、手势语翻译和文化课辅导。对普通教师、管理人员和来帮忙的学生必须进行在职培训。

  (12)必须设计各种专门的技术方法,使孩子有机会表达和接受复杂的语法、语义关系以及各种空间关系。

  (13)文化课程的安排应尽可能接近普通学龄前儿童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