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延期满足”这个术语,很多人不知所言。其实,延期满足”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常见。
几乎所有的孩子在幼年时期都曾经历过延期满足”,这种延期满足通常由父母或亲人操控,甚至成为很多父母用来锻炼孩子自制力”的惯用手段。延期满足”案例也并不神秘,相反,它非常简单,生活中随处可见。

案例一:张妈妈带着孩子上学时,看到别的小朋友在玩手枪,孩子哭着闹着也想要一个自己的水枪。这时,张妈妈与孩子达成协议,如果上课好好听老师讲课,并在放学前就把作业完成的话,就奖励孩子一个水枪。
案例二:明明想要买一个新的钢笔,爸爸说如果期末考试各科都是A,就可以获得一个崭新的钢笔,作为奖励。
案例三:小刚放学作业没有按时完成,受到了老师的批评,爷爷要求小刚完成作业才能吃饭,不写作业不能吃饭。
延期满足”的案例还有很多,很多人在小时候都有过类似的经历。那么不禁有人疑问,延期满足”到底是什么呢?对孩子发展有什么影响呢?这还得从上个世纪举世闻名的棉花糖”实验说起。
延期满足”与棉花糖实验”综艺《爸爸去哪儿》自开播以来,就保持着超高热度,其中棉花糖实验”的经典再现,更是引起了广大网友的热切关注,延期满足”这一名词,再次涌入人们的视野之中。
《棉花糖实验》:简单来说,就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找来了几十名小孩子,发给孩子一人一个棉花糖,并且跟孩子们约定,在二十分钟内,没有吃掉棉花糖,就可以获得第二颗棉花糖。相反,如果吃掉棉花糖的话,就丧失了获得第二颗棉花糖的机会。最终经过数十年的跟踪调查,研究显示那些忍住没有吃掉棉花糖的孩子,在未来会有更好的发展。
著名的棉花糖实验”也是一种典型的延期满足”,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延期满足”不再仅仅局限于棉花糖”,而是改头换面”变成各种形式渗透与我们的生活之中,延期满足”也有了更科学的解释。
延期满足”:该术语是与即时满足”相对而言的,即时满足,顾名思义,就是及时行乐”今朝有酒今朝醉”,当主体有什么需求时,就应当立刻得到满足。而延期满足,指的是主体在更长远的眼光下,控制自己的需求和欲望,以获得更多的利益和价值。
棉花糖实验”火遍全球,延期满足”理念被各大教育机构纷纷效仿,衍生出了众多锻炼孩子自制力”的项目。在我国,几乎每个家庭都或多或少受到延期满足”的影响,然而它真的有效锻炼孩子的自制力”吗?

在2018年上半年,来自美国加州大学和纽约大学的学者,就已经推翻了著名的棉花糖实验”。该论文发布在心理学领域最权威期刊《心理科学》上,经过严谨的论证,最终得出结论:在棉花糖”实验中,孩子们是否抵制住棉花糖的诱惑,其实跟原生家庭条件有关。而且,孩子们未来能否取得成功,与抵制诱惑的自制力关系并不大,而是与原生家庭条件密切相关。
那些最终抵制住棉花糖”诱惑的孩子,大多来自于比较富裕的家庭,这些孩子从不担心挨饿,棉花糖对他们来说,早已不新奇,更谈不上诱惑”。
而那些选择吃掉棉花糖的孩子,大多数来自于社会的底层,经常因为穷困而挨饿。他们从未吃过棉花糖,这种新奇之物对他们来说,是极大的诱惑。
该结论一出,便引起了心理学界的激烈讨论。大多数学者认为,延期满足”并不能决定孩子未来的发展,甚至也不能有效的锻炼孩子的自制力。关于延期满足能锻炼自制力的说法,更像是延期满足”制造的假象。
虽然棉花糖”实验看似已经被推翻,但丝毫不影响我们对延期满足”的狂热追求。延期满足”能被我们青睐,与大众的教育心理关系密切。

1.显著的效果”
这种带有假象的效果”,容易让众多家长迷失自我,失去理智。
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小明很调皮,从不好好写作业,为此妈妈很头疼,于是爸爸想了一招,爸爸跟小明协商,如果今天晚上按时完成作业,就可以获得一个气球。这个气球是小明梦寐以求的玩具,为了得到它,小明按时完成作业,表现的特别乖。
从顽皮的小明,到认真写作业的小明,这之间的差距和进步就是带有假象”的效果。事实上,顽皮的小明,并没有真正变成认真写作业的小明,只是欲望”的驱使,让顽皮小明装”成了认真写作业的小明。
这种在父母眼里,看来颇为显著的效果”,让父母感到非常欣慰,然而这不过是一种假象。随后,有的孩子甚至还会变本加厉,为了得到更想要的东西,会变得更难以控制。
2.三大心理助推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理。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成长成才,只要能让孩子变得更好,父母们总是想尽各种办法,甚至做各种牺牲。
攀比”心理推波助澜。别人家的孩子总是这么优秀”不能让我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了比得上别人家优秀的孩子”,父母们可谓操碎了心。
急功近利”心理。在教育孩子的路上,宝爸宝妈们总在着急。急着让孩子更快的成长,急着让孩子学到更多的知识,急着让孩子超越其他孩子,恨不得用最快的速度让孩子成长成才。
殊不知,越着急越容易忽略掉孩子成长中,最珍贵的东西。望子成龙”攀比”急功近利”,在这些心理的推动下,能够产生显著瞬时效果的延迟满足”,成为广大家长们的救命稻草”,才会备受人们的青睐。那么,真正的合理的满足”方式应该是怎么样的呢?

延迟满足”和即时满足”,对孩子的成长,皆是弊大于利的。
一味的延迟满足”,会让孩子丧失信心,还容易上孩子养成很多坏习惯。孩子想要某一样东西,迟迟得不到满足,孩子们很有可能采取偷窃”抢夺”等手段得到,不仅不会锻炼不了孩子的耐心”自制力”,还可能会让孩子走上不归路。
一味的即时满足”,是一种变相的溺爱”,对孩子的需求一呼百应,只会让孩子更加不知珍惜。任何一种教育手段,超过了度”的界限,都会后患无穷。
适度”满足,才会皆大欢喜。对于孩子生活必需的,比如吃饭、睡觉,一定要即时满足,不要过分延迟,否则就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像不写完作业不吃饭”不看完书不睡觉”这种有点无理的要求,宝爸宝妈们就要仔细斟酌。
对于孩子想要拥有的非必需品,比如饰品、玩具等,可以适当的采用延迟满足”手段,让孩子们感受金钱来之不易,要好好珍惜。这个时候,还可以让孩子们感受到劳动的魅力,通过自己劳动,换取自己想要的东西,孩子们会有更多的收获。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虽然很多西方教育理念甚是经典,但不一定适合我国教育的大环境,更不一定符合每个孩子的情况。
经典当然可以借鉴,千万不要照搬照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很关键。延迟满足”不一定真能锻炼孩子们的自制力,广大宝爸宝妈们一定要擦亮双眼,仔细斟酌,把握度”的满足,才对孩子未来的发展更有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