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今年之所以取此主题,是因为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估计,2020年以前全球儿童精神障碍会增长50%,目前,在我国17岁以下儿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关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刻不容缓。
如今,郁闷”竟成为不少孩子的口头禅。在衣食早已无忧的今天,他们为什么感受不到幸福,体会不到快乐?在通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孩子们为何依然感到孤独和郁闷?

这意味着首先要培养孩子健康的性格,即能合理、积极地处理人际关系,处理遇到的挑战、压力、挫折。一个懂得如何看待挫折的孩子,是不会因一次考试失利就轻言自杀。而孩子性格塑造最关键的就是在于孩童时期的家庭教育。
而孩子性格塑造最关键的就是在于孩童时期的家庭教育。现在的研究发现,50%的儿童精神障碍问题来自家庭,甚至成人的精神问题都可追溯到儿童期的家庭问题。
家长们把教育”理解为技能教育”,把家庭问题”理解成绩问题”,把学习成绩”理解成必须培优”投入相当大的精力让孩子学钢琴,学舞蹈,以期他们能够快人一步掌握更多技能,真正的素质教育应当是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培养,这才是决定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而性格培养却往往是中国家庭教育最为忽视的。

我根本不知道她在想什么?”一个心焦的母亲抱怨。家庭教育应首先建立在孩子有问题能随时向家长讲出来,这第一个沟通”关,大人过分关爱是催生孩子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孩出现心理问题,与养育环境有绝对关系,与父母尤其是妈妈关系密切。尽管孩子出现症状不同,但发病原因是一样的:这一代孩子所承受的爱、关注、期望太高。家长期望值过高、习惯于呵斥命令孩子,都容易让孩子产生焦虑、强迫、抑郁等各种心理状况。

心理教育吼得凶,但实际情况却并不是那么回事,学校的心理老师都是兼职。学校为每个班级设立的心理辅导课一周有一节课,一般是泛泛而谈,并不能解决什么问题。
学校有向学生做调查报告,其中一项是:你最信任的人是——同学、老师、父母、自己、不确定。”结果显示,高中学生信任老师的只有11%,初中为17%,小学是42%。孩子对老师的缺乏信任更应该让学校重视心理教育,如果连起码的信任都没有,学校怎样为学生作好心理教育?”

而一些老师师德欠缺是造成青少年抑郁的根源。青少年的心理发育尚不成熟,而老师们迫于升学压力,往往只重视应试教育,缺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怀。老师的一句你真笨,怎么教都不会”等语言,都会给孩子带来无形的精神压力,伤害到学生的自尊。
社会认识不足成为解决问题的瓶颈”儿童是明天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的未来。问题的严峻使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成为亟须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然而,长期以来,人们要么耻于谈心理问题,要么认为没什么大不了。我们要正视孩子的心理问题才能得到全面的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