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一:尽量不要抱孩子,以免宠坏孩子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存在很多的误区,比方说在宝宝一岁之前,家里的老人会说尽量不要抱宝宝,以免宠坏孩子。甚至我们也会在一些杂志上、网络上会搜到,说宝宝哭的时候尽量不,否则孩子就会变得特别能粘人,以后带起来就会比较的累,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
当一个孩子,特别是一岁之前的孩子哭闹,他一定是有内在的需求的地方,比如说饿了、困了、或者紧张了、害怕了,那简单的说,他缺爱了,这时候它用哭声来表达自己的需求,作为父母应该是对这个信号发出之后,进行积极的回应,而不是为了害怕她被宠坏而不理睬。
否则就有可能让宝宝缺失安全感。他就会去怀疑他的需求,会认为自己是不可爱的,别人不爱他,顿然间就会感觉到安全感缺失。

作为父母来说,一个方面是要建立高质量的亲子依恋,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对于本身脾气比较急躁、敏感的宝宝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其实每个人都有他自己不同的气质类型。在整个成长过程当中,有些宝宝非常敏感,有些宝宝一些在很多的方面感觉比较迟钝型。
对于这些敏感的孩子来说,也许他学东西快、说话快、走路快等等都快,有可能这个孩子的脾气呢,也来的特别快。
那么,这时候对于父母来说,就是考验我们的耐心、爱心的时间到了。作为父母来说,您一定要去记住不要用情绪去面对孩子。不要用情绪去解决问题,宝宝躁,你比他还更躁,这样就会非常的麻烦。

简单的一句话来说,当我们的宝宝哭了、闹了、发脾气了,其实就是他和您之间这个情感连接进行断裂。这时候他需要父母更多的爱来进行补充,进行情感的连接。考验父母的情绪管理能力、调节能力、面对着解决问题能力的时刻就来了。
误区二:定时定量喂孩子,让孩子适应规律的生活
在陪伴宝宝成长过程当中,有的父母特别的严格。他认为从小就应该严格的定时定量的喂宝宝,让宝宝适应规律的生活,否则这样宝宝就会惯坏,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
我们老说有一种饿叫爷爷说再来一口、妈妈说再来一口。定时定量的喂孩子,这一定是不正确的,我们成年人也有呃,今天特别饿啊,或者今天一点都不饿,那一定要按定时定量给我们。这很科学吗。

误区三:过度保护孩子安全,不让孩子磕磕碰碰
第三大误区就是尽量保证安全,不要让孩子磕磕碰碰。一般的情况下老人带的孩子或者是保姆带的孩子,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形。我们会发现,孩子也比较谨小慎微,自我的保护意识非常的强,认为这样才会给孩子安全感。
其实不是。每个孩子都有好奇心,从出生开始,他们就是在一个探索之路上,所以在东方爱婴,七个月到十五个月左右的,我们把它叫做探索课程。就是宝宝为了满足你的好奇心不断的去跟周边的所有的人事物发生关系来满足自己内在的需求。
而这个过程就会增加宝宝的认知,促进了宝宝的交往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未来他的主动学习和探索、创造力都是非常关键的。一个孩子经常为了不受伤害,而哪儿都不敢动,这一定不是获得安全感的最佳方式。

误区四:常对孩子说,再不听话,妈妈就不要你了
误区四就是常对孩子说,再不听话,妈妈就不要你了,我们不是要去培养一个听话的懂事的宝宝。世界上最大的伤害就是语言暴力,而更大的伤害就是妈妈不要你了。
经常听到一些宝妈催促孩子离开就会说你再不走我就不要你了。这样也许就会有两种结果。一种结果是孩子一边哭一边喊,然后随着妈妈。另外一种结果就是等孩子稍微大一点,就会出现你这样说我玩我的。因为他们已经体验过了妈妈是在说谎,是在吓唬。

误区五:过多的关注生活起居,忘记情感交流
过多的关注生活起居忘记情感交流,是一个人在缺失安全感当中最重要的一点。在现实生活中,隔代的姥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更多的是满足孩子的生活起居,但是呢,在情感方面滴交流却少之又少。7060年代成长起来的人,他的父母跟他或者他跟他的子女之间的交流比较少,更多的是物质方面的满足。所以就会出现了一种情形,就是当我们和自己的爸爸坐在一起的时候就没有话说。
我们不知道该跟我们的爸爸要说些什么,而这种情感断裂,或者是堵塞就会导致一个人在安全感方面滴更大的缺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