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乎上看到一个有关亲子关系的回答:
儿子刚满4岁,吃晚饭前看到了生日蛋糕,便忍不住要吃。孩子他妈和奶奶都不同意,只有爷爷宠他,拿起刀就想切下一块。没想到爷爷手抖,切坏了蛋糕上的巧克力饼干,儿子立刻大哭起来。
奶奶开始埋怨爷爷过于溺爱,妈妈开始要求儿子止住哭闹,反正切坏的饼干也能吃,没有什么好哭的。结果越哭越起劲。

于是我过去抱起儿子,问他:是不是因为饼干切坏了觉得很伤心?
点头。
是不是很想吃那个饼干?
点头。
我可以帮你拼好饼干,但你要忍住不哭。
点头。忍住了哭。
我用奶油做底,重新拼好饼干,跟他打赌能不能一口吃掉,结果他张大嘴巴全塞了进去。吃完饼干就乖乖吃饭。

饭后我跟他讲道理,虽然饼干碎了很难过,但也可以不用大哭大闹,因为首先可以想办法补救,其次碎掉的饼干也可以吃,就算没有吃了也可以忍住哭闹,因为哭闹是最没用的方式。
亲子关系中,最重要的是父母要以成年人的心态和方式思考和处理问题,并且帮助孩子(是帮助”而不是要求”)学会用成年人的思维和方式面对人生。
虽然这个过程相当漫长且挫折不断,但孩子就是在这样反复磨练的过程中获得成长,父母也是。

哪怕是在国民文化水平提高很多了的当代,做到这样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的父母还是偏少数。
一方面饼干碎掉了却实是小之又小的事情,另一方面孩子哭闹确实不对,父母也该究其根本对症下药。
这里面就涉及到儿童敏感期的问题。
儿童敏感期是由于儿童在这一阶段智力、秩序感、节奏感、行走、观察力等方面的发育特征,而产生的一段对环境,秩序,感官,动作,社会规范等一系列的敏感情况,而这一时期被称为儿童敏感期。

这一时期儿童的观察力、学习力都会得到迅速的发展,孩子需要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来帮助他认识事物、熟悉环境。
相应的对于以上的破碎的饼干”这类事情有异乎寻常的敏感度,一旦他所熟悉的环境消失,就会令他无所适从。
蒙特梭利在观察中,发现孩子会因无法适应环境而害怕、哭泣,甚至大发脾气。因而确定对秩序的要求”是幼儿极为明显的一种敏感力。

在这一阶段,孩子对于物的认识才刚刚开始,饼干碎了不光是物”碎了,而是孩子的认识被否定,孩子会非常不安沮丧,就会大哭。
拖鞋的摆放,饼干零食玩具的完整性,东西的次序……都是敏感期的表现,这样在大人看来有些像强迫症。
但是,孩子们有他们的理解,家长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哭闹的本质并表达理解他,教他们懂得定义情绪,懂得合理表达情绪而不是用哭闹的方式比复原饼干重要。

孩子完全有资格伤心生气,因为爷爷弄坏了他的生日蛋糕,只是哭闹不是合理表达,学会控制情绪,合理发泄情绪才是完美人格的雏形。
敏感期没有固定时间,相对于每个孩子也是不同的,在幼儿时期有很多个不同种类的敏感期。很多时候大家没有察觉的时候就那么过去了。
家长可以仔细观察孩子,这个儿童敏感期一般会持续几个月,当他继续成长,这个时期就自然过去了。但是不恰当的对待会给大人和孩子都带来不开心。

做了父母,才知道养育子女的艰辛和不易,影视作品中须臾成人,几十年光阴浓缩于一瞬,现实中却是一刻都不能偷懒。
昨天止住的哭闹,明天也许又会重现,上次管用的方法也许这次就没用了。小朋友就是这样反反复复,一个小毛病的改正也许都要费很大工夫。
人格的养成,是靠无数小事一点点累积起来的。
推荐读物:
孙瑞雪 《捕捉孩子的敏感期》
蒙台梭利 《儿童的秘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