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教育推广之初,提出让小朋友每天阅读一本书的活动,即:每日一书”。这本书大致与小朋友的语文课本厚度差不多。后来,小朋友不满足一本书,又推出每日读三本书的活动。即:每日三书”。宣称:每天读三本书,一年就是就是一千本书,六年就是六千本书。一个孩子能读完六千本书,还能不理解经典的意思吗?
可是随着读经教育的深入推广,有人就越走越极端。提出不可以让孩子阅读,一阅读,就会让孩子精神发散,就再也没有兴趣读经了。所以必须得让孩子包本背诵完成20万字,之后才能开始解经,开始阅读。
那么为什么读经教育会走向这种极端呢?因为早期读经教育的推广者,有一种错误的思维:理解能力是不用训练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然成长的。
就像消化系统一样,你只要往肚子里吃东西就好了。至于怎么消化的,我们不用去管他。你吃进去,人体自然就能消化了。所以在教育上,我们只管往孩子的头脑里装东西就好,装得多了,孩子自己就能运化理解了。
可事实上,不是这样的。人的理解能力也是需要训练的。尽管每一年,理解能力都会有提高,但是你训练它,它就会提高得快。不训练,就会提高得慢。实践证明,很多从小纯读经的孩子,到了十二岁,他的理解能力只相当于六七岁的孩子。当然,纯读经的推广者,说法是这样的孩子单纯。但是我们知道不是单纯的问题,就是理解能力没有开发。
那么怎么开发理解能力比较合适呢?除了日常的劳动生活以外,就是读书。读有兴趣的书。这样一个人就能不断的顺着作者的思路去思考问题。从而训练自己的思考能力。
有人说数学可以训练思考能力。数学是一种训练方法,但是对于小孩子来说,因为无法理解很深奥的数学,只能做一些简单的计算。所以数学对于小孩子的思考力训练是有限的。而且人事的思考力与数学符号的思考力是完全不同的。很多科学家在处理人事问题上,并没有太好的表现。而数学不好的毛主席在人事上却有着超出常人的能力。所以最好训练思考力的方法还是阅读。
阅读什么书籍呢?对于小孩子来说,要阅读他们感兴趣的书籍。不过要以历史和人文为主。老师和家长要把孩子的阅读兴趣引导到历史人文方面。对于大一点的学生,比如十岁以上,可以阅读历史小说,古典小说,经典注释,史记、战国策、资治通鉴等。
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每天要有诵读的任务,也要有阅读的任务。诵读的作用是提升记忆力,同时把重要的文章背熟。阅读是提升见识,提升理解能力,提升思考能力,积累文化基础的重要方法。
有人说读经是建体的过程,而阅读、写字、作文都是开用。其实这是似是而非,概念不清。阅读也是吸收知识,怎么能是开用呢?况且人类学习过程中,什么是开用,真的很难讲。拿我学习的东西去用,这叫开用。可是往往用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所以这种说法是不成立的。
总之,背诵是很重要的学习方法,阅读也是很重要的。读经教育不可以偏废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