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杭州一位二胎妈妈考上医学博士,背后“不堪回首”的往事让人钦佩

"

前不久,杭州有一位为了激励儿子好好学习,以身作则去考北大研究生。而另一位妈妈,为了能更好地照顾她智力发育迟缓的孩子,还专门去考了医学的博士,现在在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专业在读博。

据钱江晚报报道,这位妈妈家有二宝——大宝杭杭,一个有点特殊的6岁男孩;二宝是个聪明伶俐的小姑娘,今年下半年要上中班了。普通妈妈照顾两个娃多半已经分身乏术,去考博士简直是天方夜谭。杭杭妈妈是怎么做到的?

一岁多的孩子:不会说话、不会站

第一眼见到儿子杭杭时,杭杭妈的心咯噔”一下。虽然产前检查就说儿子的头围偏小,但没想到竟是两边额角都凹下去了一点,额头明显不像其他孩子那样饱满。

可能还没发育好,好好照顾的话,以后会慢慢长好的吧。”看着儿子可爱的小脸,杭杭妈很快将疑惑和烦恼抛诸脑后。

然而,杭杭4个月时发热惊厥,全家人带他去省儿保看病,医生留意到了杭杭的异常,建议后续进一步检查。

后来的脑部检查,医生解开了杭杭妈妈一直以来的疑惑——杭杭额角的异常,是因为大脑前额叶发育迟缓。更让人崩溃的是,该问题带来不仅仅是外貌上与常人不一样,前额叶还与智力发育、运动能力甚至情绪管理有密切关系。

杭杭妈妈跑遍了杭州、上海的相关大医院,医生的建议都很一致:目前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只能通过康复训练,逐渐提高孩子的运动能力和交流能力,以便更好地融入社会。

杭杭到了一岁多,仍然无法站立,也不会说话。得知内情的几位亲戚朋友,开始劝说杭杭妈放弃,甚至建议把杭杭送去福利院。不料遭到,杭杭妈的拒绝。她表示,既然把孩子生了下来,就有义务和责任把他养大。不管将来如何,都会竭尽所能照顾他。

现在,回忆当时得知杭杭病情的那段时光,杭杭妈妈说:其实我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撑过来的,唯一的信念就是,这是我的孩子,我不能放弃。”

她用自己的行动说服了全家人,一起努力陪杭杭慢慢长大。爸爸因为是自由职业,只要不出门,就在家里陪杭杭;从未离开过老家的杭杭外婆,赶来杭州照顾杭杭。

杭杭的康复之路,就是从一岁多开始的,针灸、推拿、康复训练……凡是有效果没有副作用的都坚持做下去。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艰难之路:耗尽时间与金钱

每个月花在儿子康复训练上的费用超过一万元,至于时间,更无法估量。单是一周两次的针灸,路上打个来回,就是一个多小时,加上等候和治疗的时间,每回起码要耗掉三小时。康复训练也是如此。

让全家人心酸又欣慰的是,即便康复治疗过程漫长又痛苦,杭杭坚持了下来。杭杭妈妈自己是学中医出身,也会针灸,但给儿子扎了几次就放弃,实在不忍心。

针灸,连普通孩子都会哭会闹,杭杭却像个坚强的小勇士,渐渐适应了。每当外婆告诉他,这是医生在治病,不能乱动。因为疼得厉害而扭动身子的杭杭,会停下来,只轻轻哼两声。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除了去医生那儿,杭杭全家每天还有一个固定项目:晚饭后,在小区楼下做半小时运动,跑跑跳跳或者打球拍球,锻炼杭杭的手足协调能力,同时也鼓励他多开口,和小区里的陌生人交流。即便下雨,杭杭妈妈也坚持带儿子下楼。

爱不是奇迹,但是力量

两岁多的时候,杭杭终于学会了走路。全家人都很激动,尤其是杭杭妈妈。

命运总会眷顾有爱的人,她意外怀孕了。当时,二胎政策尚未放开,但是因为杭杭的特殊情况,杭杭妈符合二胎条件。在街道相关工作人员的指点和帮助下,她很顺利地办出了准生证。健康活泼的二宝小妹,给这个家带来了欢乐,也成了杭杭最亲密的小伙伴。她能跑能跳的时候,就会带着哥哥玩,杭杭也很乐意听妹妹的话。

这样一家子出门,儿女双全,如果不是杭杭那一点与众不同,真是要羡煞旁人。其实我觉得现在已经够好了。”杭杭妈妈一脸满足地说。

因为杭杭,一家人成了最亲密的战友;因为杭杭,妹妹的意外到来没有带来麻烦,反而平添了一份惊喜;因为杭杭,全家感受到了无数熟悉或不熟悉的人的关心与爱。

比如,街道指点杭杭妈办准生证的热心工作人员;一直定期给杭杭看病的儿保专家,杭杭妈有时挂不上号,他再忙也会给加号,有段时间,杭杭走路一条腿总发软,就是他看出是脚发育出现问题,及时给了靠谱的治疗方案,现在的杭杭才能和妹妹一起在蹦床上撒欢......

读博:尽最大努力给孩子帮助

大家都这么给力,杭杭妈觉得自己要更给力。去年她去考博士,一方面是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为将来更好照顾大宝,提供物质保障、储备知识;二是给马上要上学的二宝做个榜样,妈。

杭杭妈妈的努力、坚持,也感动了身边的很多人。孩子幼儿园的园长表示,杭杭妈妈是母亲们的学习榜样,特别正能量。

在康复过程中,杭杭妈见过许多和杭杭情况类似的孩子,有部分孩子每次康复都是保姆陪来的,爸爸妈妈从来不露脸。我知道接受这种现实很难,但是既然为人父母,必须如此。”杭杭妈说,陪伴他成长的过程中,我也从他身上学会了许多。比如解决问题的耐心和勇气,比如做好自己别在意其他人的看法。她还表示,如果没有他,自己根本没有考博的打算。

在这位妈妈看来,考上博士的欣喜,还不如在生活中发掘出一种新的教育方法有惊喜。我现在的生活乐趣之一,就是帮儿子琢磨出新的学习方法。对待这样的孩子,家长必须要‘对症下药’,引导他去学习、去认知新事物。”

一起为这名博士妈妈加油!

来源/钱江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