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孩子内向怕生?这3招教你培养社交小达人

"

前段时间,一位朋友向我诉苦,说自家孩子特别认生,完全离不开大人,这马上要去上幼儿园了,老师肯定不能时刻照顾到,万一没有小朋友愿意跟他一起玩,那可怎么办啊!

回想起前几年看过的综艺《妈妈是超人》里面,也有一个类似的片段:马雅舒的女儿米娅才上了两天幼儿园就差点被老师劝退,原因是孩子的自理能力太差了,不能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原来,米娅三岁了,还不会自己独立上厕所,好不容易进了幼儿园,却发现哪哪儿都不适应,别的小朋友自己吃饭,米娅要老师来喂,别的小朋友想要跟她一起玩,米娅却不理不睬,在一旁大哭,显得非常不合群。

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马雅舒这才想起要教孩子提裤子,米娅呢,自然是各种拒绝和抗议。最后夫妇俩费了好一番功夫,才终于让女儿融入了幼儿园。

在微课群里,我也看到不少学员问过类似的问题:老师,我们家孩子在幼儿园里不合群,我们家孩子胆子小,不愿意跟别人玩,该怎么办呢?

看来,很多家长会担心自己的孩子不合群,或者是觉得自己的孩子现在表现出来的状态是不合群。

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合群是人类的本能,也就是说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有合群的倾向性,没有人一出生就想要逃离这个世界。

当我们说一个孩子不合群的时候,不代表孩子不愿意去合群,他只是遇到了困难。

所以,我们先一起来看看,孩子不合群的原因是什么。

孩子不合群的原因

一.家庭氛围不良


​我们给孩子构建的亲子关系,其实关乎孩子一生的人际交往。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关系,一种就是你和父母的关系,另外一种就是你跟其他所有人的关系。

你跟其他所有人的关系的相处模式,关系相处的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受你和你父母的关系的影响。也就是说第一个关系,几乎影响和决定了第二个关系。

如果父母关系不和,争吵不断,或者由于工作原因常常出差、总是不在家,跟孩子之间缺少亲子交流,这样的家庭很容易导致孩子内心压抑。

长期处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孩子容易形成自卑、孤僻、消极等等不好的性格倾向。于是,孩子渴望跟别人交往,但是又不敢,因为害怕遭到拒绝。

二.养育方式不正确


对孩子太严厉或者溺爱,都属于养育方式不正确的范畴。

像我们开头提到过的米娅,之所以自理能力差,有很大原因是妈妈马雅舒对她过于溺爱了。

丈夫说她一直把米娅当作婴儿来照顾,她也自嘲是个非常容易妥协的妈妈,孩子一哭,立刻心软,要什么给什么。

被溺爱的孩子往往容易以自我为中心,认为所有人理所当然要围着她转。

当她进入了一个新的环境,发现在这个环境中,没有人惯着、宠着她,孩子就会感到受挫,于是更加依赖爸爸妈妈,也更加不愿意与他人交往。

而大棒政策不但不能培养出合群、主动的孩子,反而会给他的社交能力造成严重的障碍。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是在父母的训斥、打骂下长大,他人生当中的第一种关系就是压抑、负面的,你想想看,他会多么恐惧和其他人建立人际关系?


三.交往环境单一或者变化太快


我们知道,社交是受环境影响的,孩子能否信任外人,能否建立与其他人的关系都和他幼时成长的环境有关。

有些家长特别担心孩子的人身安全,或者孩子本身体质比较弱,担心带出去会生病,所以就对孩子格外保护,很少带他出门,孩子根本没有什么机会跟别的孩子一块儿玩。

这看起来是在保护他,可实际上,却剥夺了孩子和同龄幼儿交往的机会。

他天天待在家里头,面对着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怎么知道要如何社交呢?等孩子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不得不带出门了,问题就会逐渐暴露出来。

这是交往环境太单一的情况,还有一种情况刚好相反,是环境变化的太快了。

比如孩子小时候放在乡下由爷爷奶奶带,大一点之后送到父母身边,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又是一个新环境,如果中途又换了幼儿园,每一次孩子都是被投入完全陌生的环境,需要从头再适应。

这两种情况下,如果父母没有及时关注到孩子内心的变化,没有及时安抚他,孩子就会丧失安全感,从而变得胆小、怕生。

常见误区

一.认为孩子独立玩耍就是不合群


世界上有外向的人,就同样有内向的人,孩子内向、不主动、不合群不代表他有问题。所以,不能单从孩子喜欢独立玩耍,就判定孩子不合群。

在儿童心理学中,我们按照社会性参与程度标准,将游戏分为四个阶段:独自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和合作游戏,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在游戏中的社会性参与程度会逐渐加深。

今天主要给家长介绍的是其中的平行游戏”:

简而言之,就是儿童在一起从事相似的游戏,但是彼此之间没有社会互动。通常是在孩子两岁半到三岁时出现。

比如我们可能看到两个孩子各玩各的,其中一个会偶尔抬起头看看另一个在干嘛,但是很快又专注于自己的游戏,看起来谁也没理谁,但是两个人都很开心。

这个过程中看似没有互动,但也是一种社交,孩子知道其他孩子的存在,会观察、模仿、学习对方,游戏内容、游戏方式是可以相互影响的。

所以说独立玩耍并不等于不合群,孩子只是在以他特有的方式和小伙伴交流。


二.喊口号式帮助


什么叫做喊口号式帮助?比如我们看孩子不敢加入其他小朋友的游戏,就对她说:宝宝去呀,上去跟别人玩儿呀!”很多家长以为这是在鼓励孩子,但是在这个场景下,鼓励并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家长换位思考一下,我们成年人换了一个工作单位,也很难在第一天就和所有同事都打成一片对吗?所以你要允许孩子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允许她先不去合群。

孩子这个时候要的不是鼓励,而是一种解决办法,她需要你引导,到底怎么做才能加入小朋友的游戏?鼓励的话应该放在孩子迈出第一步之后再说,才更有效果。

三.强迫孩子主动表现


我在知乎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作者本身是个内向的孩子,却压抑天性,被迫合群,结果呢?她先在一次次的妥协中形成了讨好型人格,又在放飞自我后,成了那个最不懂得合群的人。无论哪一种,都一定不是她父母的初衷,这就是物极必反的道理。

我们很多家长,在带孩子去到一个新的环境,或者去走亲访友的时候,喜欢对他说:宝宝,你上去给大家表演一个节目吧!唱首歌,背首诗或者跳个舞。”结果孩子坚决不肯上去,

甚至还会因此大哭起来。

因为这样不但不能锻炼孩子的勇气,反而会让他感到不安、尴尬,真正锻炼孩子勇气的,应该是让孩子去做他擅长的事情。

好,讲完了常见的误区,我们就会发现自己平时对孩子是要求更多,还是理解更多了。

如果孩子不合群,我们除了反思自己的方式之外,还能够做些什么?

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一.先观察,再逐步引导


当我们的孩子表现出不合群,不愿意跟那几个小朋友玩的时候,先别急着说什么,先去观察,这是第一步:

观察孩子是否有加入的意愿。看看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在害怕、担心什么?

可能那几个孩子年龄大一些,我们的孩子担心哥哥姐姐会不带他玩,也可能是那些孩子玩的游戏他之前没有接触过,不会玩儿。

如果他是感兴趣的,内心想要加入,就会不时往那边张望,远远地观察,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进行下一步,给孩子提供一些帮助。

如果孩子完全没有这个意愿,只想自己玩或者和妈妈玩,没关系,就先玩着,咱们不急这一时。

玩了一会儿,孩子放松了,高兴了,就可以对他说:宝宝,我们现在要盖一个房子,需要别人帮助,你看那边有几个小朋友也在玩乐高呢,你想不想邀请他们,或者邀请其中一个小朋友来跟你一起盖?”如果孩子愿意,那就跟他一起,走过去邀请别的孩子加入。

这个时候,你再进行第三步,告诉孩子:你跟他们一起去玩儿。”就会非常容易了,因为有了前两步的铺垫,第三步就是水到渠成。

孩子也会从中学到:原来我想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应该这样做啊!多练习几次,他就能熟门熟路的去找其他孩子玩了。


二.给孩子更多的活动和交往空间


如果孩子缺少主动融入别人游戏的能力,或者说特别抗拒和陌生的小朋友接触,怎么办呢?除了刚刚的方法,我们还可以再给孩子创造一些社交的场景,让他有更多的机会去学习和适应。

比如说,我们和孩子在家里组织一个party,邀请他认识的邻居家,或者亲戚家的小朋友来玩。Party里游戏的内容呢,我们可以让孩子来决定,让他选择自己喜欢的,擅长的项目。

这个时候,我们就给孩子创造好了一个最具安全感的游戏场景:是最亲近的爸爸妈妈组织的,活动的地点在最熟悉的自己家,来的小朋友都是认识的,玩的也是喜欢、擅长的游戏。有了这些因素,孩子就不容易感到拘束或者紧张,这样的场景经历个两三次,再进阶一下,试试第一个方法。

三.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我们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你的的一言一行,是孩子最初的教科书,你如何为人处世,如何与人交往,孩子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在综艺《不可思议的妈妈》中有这样一个场景,蔡少芬的女儿包子发现其他小朋友都不和她一起玩,即使邀请其他人做游戏,大家也不响应。

于是包子很伤心跑去找妈妈,在妈妈怀里诉苦:他们只喜欢姐姐,他们一整天都这样子不理我。”

蔡少芬对女儿说:我觉得你的感受是真实的,我也接纳你的感受。我教你一样东西,就是你笑容多一点,你主动一点,你做回自己,他们肯定会被你吸引的。如果你还计较,你永远都是一个不快乐的人。”

大家看到了吗?蔡少芬没有说包子你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或者你应该怎么怎么样做才能让大家跟你一起玩。

她教给女儿的是:多点笑容,做回自己。”这不仅是蔡少芬的育儿观,也是她自己的人生信条。作为母亲,她当然希望女儿交到朋友,但更希望女儿明白,比交朋友更重要的是做自己。

最后,小七老师要跟家长说的是,一个孩子是否外向、合群,并不是我们教育孩子的目标。尊重和保护他的天性,让他健康快乐的长大才最重要。

好了,快用小七老师的办法试一下吧~

关于育儿,或许你还有很多问题

没关系,小七老师一直关注家长们的需求

我们将不断推出能解决大家育儿问题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