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叔本华:对儿童实施教育,应当按照什么样的途径进行?

"

叔本华:对儿童实施教育,应当按照什么样的途径进行?

德国伟大作家、哲学家、思想家叔本华认为,一个人的学习应该是自主的学习、自然的学习,被动接受教育,被动受各种思想的灌输只能导致一知半解和浅陋菲薄,因为非自然地、被动地接受教育是从其他人那儿形成他的现成的观念”的;正因如此,叔本华强调说,我们每一个人都要试图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从自己个人观察世界的方法中独自形成自己的基本思想,据此形成的基本思想能够引领我们走向未来。

叔本华

这一原则,如果应用到教育教学工作当中,按照叔本华的教育思想来看就是要遵循自然的求知途径来教育儿童”。叔本华强调的观点是,我们对儿童进行教育,最劣等的方法就是对儿童进行灌输式的教育,此种教育方法必将导致儿童浅薄无知,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相反地,我们对儿童进行教育最佳的方法就是让儿童自己去观察,如果是儿童自己观察所得并且形成的概念,那么即便这样的概念很少,但是这样形成的概念对于儿童来说就是精准的。

遵循自然的求知途径来教育儿童、让儿童通过自己的观察获得相应知识和概念,叔本华认为这有着诸多裨益之处,能够让儿童们对其他事物进行衡量评判的时候并不以别人的尺度去评判和衡量,儿童通过自己的尺度进行衡量和评判,提高儿童自主性,能够让儿童避免产生很多的偏见和异想天开。通过此种方式对儿童实施教育,就能够让儿童一辈子都会习惯于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获得清晰的概念、准确无误的知识,对事物进行评判衡量之时也按照自己的予以评价,避免评价的偏颇。

叔本华进而提出,一个未满15岁的儿童是不应当接受任何的各门学科教育的,即便他们必须接受一些教育,也仅限于数学、科学、历史等不会产生或者说难以产生错误概念的知识,因为儿童在其早期接受的教育是一辈子都会根深蒂固、难以消除的,一旦他们接受的是错误的认识,那么就会跟随儿童一辈子,其坏处实在太大了。叔本华还警告说,如果我们在儿童早期便对其灌输各种各样的偏见,那么这些偏见即便是一辈子也可能是难以消除的,这个儿童时期便被灌输偏见的人将来判断力永远处于瘫痪状态”。

叔本华强调指出,一个人青年时代的记忆是一块沃土”,青年时代对一个人留下的记忆终身难以忘怀,我们必须对这块沃土进行精心的耕种,只有如此才能得到更多的良好的结果,所以,应该对儿童和青年人应该记住哪些东西、不应该学习哪些东西的问题进行深思熟虑、精准把握才行。

叔本华的这些教育思想,实际上可以解释这样的现象,某些儿童和青年时期在学校的学习成绩不是很好甚至有点糟糕的人,长大之后反而在某一领域建树非凡;而某些自小接受灌输式教育、学习成绩优异的人,长大之后创造力受到极大制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