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输不起”源于与生俱来的好胜心”,因为不能客观看待自己,所以容不得别人比自己好。通常会有两种表现:
表现一:一些孩子面对挫折、失败,他会采取回避,逃避困难。
表现二:性格急躁的孩子一旦在游戏中输了,就会大发脾气,哭闹以示宣泄。
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孩子的这种表现是去自我中心化”尚未完成的结果。
在2岁左右孩子的自我意识萌芽,开始希望获得更多的关注,对喜欢的东西要占为己有”,想要所有人都对自己最好”,常常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
3岁之后,孩子逐渐有了和同伴交往的经验,开始争强”,希望自己是力量的象征”。一旦未能如愿、要求不被满足的时候,坏情绪、坏脾气就爆发了。
孩子的去自我中心化”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家长的理解和帮助。
如果粗暴地对待孩子输不起”的行为会让他感受到更深的挫败感,其不当行为也很难得到纠正。
当遇到孩子输不起”的情况时,家长应该如何回应孩子,才能真正帮到孩子呢?
01正向疏导孩子情绪是关键
首先是倾听,引导孩子把情绪说出来,不要憋在心里压抑自己的情绪。其次,对于孩子的情绪表达要给予回应,表示理解”和认同”。但是,接受坏情绪”不等于接受坏行为”,在舒缓孩子情绪的基础上,要正确引导孩子懂得社会规则、建立好习惯。
02培养孩子的逆境商”很重要
孩子不愿输”不想输”并不是坏事,但是不能输”输不起”就很容易成为偏激的固执”。培养孩子的逆境商”,让他明白失败”挫折”都是人生的一笔财富,而不是万丈深渊。
同是逆境,逆境商不同,结果也迥异。帮他分析这次为什么会输”,下次怎么做可能赢”,让输的结果变为下次赢的动力。
03角色扮演,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家长可以在游戏中通过角色互换的方式让孩子体验——失败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父母可以先扮演”赢的角色”,并告诉孩子是通过什么方法赢的。
尔后扮演”输的角色”,并告诉孩子:我已经尽力了,输了没关系,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啊!下次找对方法就能赢了。通过反复的游戏让孩子体验失败没关系的,培养他的同理心,不知不觉改变其输不起的状况。
04多关注孩子,而不是挫折本身
孩子强烈的想赢的需求是内心缺乏对自我价值的认可,而孩子早期的自我价值的来源大部分是从父母那里得到的。
如果一个孩子幼年的生活中,缺少被关心,总是被评价和比较,被贴标签,常常被忽视等等,这些心理映射最终也会反应成强烈想赢的需求。
很多父母都会有误解,觉得缺少自我价值认可的孩子会自卑胆怯,其实还有一面就是想赢怕输,因为孩子的成长经历让他知道,自己只有好,只有赢,才能被喜欢,被认可,才能受到关注。
值得一提的是,当孩子赢的时候,允许孩子感觉好,并给予爱的语言,这会让他们内心充盈,从而降低通过争第一来寻求认可的需求。
对于孩子输不起”的问题家长应该客观地看待,不要过多的呵护,也不要有意制造挫折让孩子尝试失败的滋味,运用游戏的方法,让孩子从自己身上解放出来,站在别人的角度来感受失败的滋味,他就不会那么抵触,也不会那么伤心。
在孩子慢慢习惯这种思维模式以后,等他们亲身经历失败的时候,这时候他们的内心就足够强大来接受现实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