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之前说过,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就算害怕也能克服恐惧,迎难而上。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见各种各样的害怕,我们常说静待花开,并不是不作为,完全放手不管,而是在有效引导的同时,尊重孩子成长的节奏。
美国心理学家,亲子教育专家劳伦斯·科恩在《游戏力2》一书中曾讲过:
几乎没有哪个孩子在成长中不曾产生过担忧或焦虑。
1-2岁的婴幼儿常常在以下情况中产生焦虑:亲子分离、独自一人,噪音太大,突发事件,陌生人和陌生环境。
2-4岁的孩子除了上述焦虑外,还会害怕动物、洗澡、想象中的怪兽以及死亡。如厕训练、反复无常的规则等。
4-6岁的孩子常常会对更多的情境产生焦虑,如:暴风雨、战争、医生(尤其是牙医),等等。这个阶段的孩子还不能很好地区分梦境、幻想和现实,这也会加重他们的焦虑。对他们来说动画片里的暴力或昨晚的怪梦,就像真实发生在身边一样。在这个阶段,容易紧张的孩子可能会出现行为退步,例如夜里尿床,甚至白天大小便失禁。
孩子有紧张,有害怕都是正常的,关键是我们大人如何做呢?是放手不管,静待花开?还是往前推一把,亦或是告诉他这没什么好怕”的呢?
我想拿涵涵成长中的类似事件,举例说一说,我的应对策略。
前几天给涵涵报了游泳班,因为我看见潺动的水头晕,所以每次都是爸爸跟着下水,但我会一直坐在看台上看他们的互动情况。
体验课的时候,涵涵不敢跳水,除此之外,其他互动环节都表现的很积极。
作为妈妈,看到别的孩子都积极跳水,涵涵不敢跳,我不焦虑那是假的。可旁边坐着的老师跟我说:你是没见过整节课坐在游泳池边不下水的,还有在池子周围跑来跑去,就是不过来的。”
老母亲的焦虑,一下子因为这句话就被打消了。后来,又听她说,涵涵这次上体验课就她一个新人,其他人至少学了一周了,那我就彻底放松了。
正式上第一节课的时候,涵同学还是害怕跳水,不过这次好多了,不是像第一次一样,死活不跳了。当然他们这个班这次都是新生,人家其他小朋友都敢跳,看来,涵涵确实有些胆子小。
因为她怕水呛到鼻子和嘴里,所以每次跳的时候都小心翼翼,并且用手臂紧紧地抱住爸爸脖子,不让水进到鼻子和嘴里。
涵涵爸爸呢,也有相应对策,他在涵涵跳到他身上的那一刻,会往下一蹲,涵涵自然就难以躲过,慢慢地也就学会了憋气。
明显的进步除了敢跳了,还有就是出来洗澡的时候,敢在淋浴上面洗头了。涵同学洗头,一直是享受的贵宾待遇——躺着洗。而如今竟然主动要求在淋浴洗,这是不怕水淹脸部的一种进步呀。
我们再讲第二个事例,讲完后,一起说解决办法。
涵涵小时候被老人用大灰狼吓唬过,后来一直怕大灰狼,我告诉她,大灰狼现在都被关在动物园里,可是她还是害怕,说:万一看守动物园的管理员没看好,大灰狼偷着跑出来,藏在了我们家咋办呢?”
涵涵还害怕狗,这完全是遗传我,或者说被我影响的,因为她小时候是没这么害怕的。
我见到小狗就本能地紧张。有一次,我刚跟涵涵一起进了小区的门,迎面跑来一只狗。
涵涵问我:妈妈,你害怕吗?”
我说:不怕,妈妈只是怕你害怕。”
她继续问:那你不害怕,你把我手抓这么紧干嘛?”
你看,我们的身体是最诚实的。很多时候,很多东西,你明明知道没那么可怕,但就是忍不住要害怕,比如:假的蛇。
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有二,其一信息传递的途径不同,信息通过感官进入大脑之后,首先会到达本能系统,然后才到达理智系统,本能系统先接收到信息。
其二,相关研究表明,本能系统的处理速度是理智系统的50倍。
所以,当我们看见害怕的东西时,本能要比理智反应的快。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在遇到孩子害怕、退缩的时候,讲道理是没用的。因为就算孩子明白道理,依然没有办法克服恐惧呀。
既然讲道理没用,那怎么帮助孩子克服害怕的情绪呢?
1. 鼓励孩子尝试
还记得我举过的上滑滑梯上的攀登架的例子吗?孩子在过独木桥、攀登架等设施的时候,会害怕,不代表他们不想挑战自我。
就像涵涵怕跳水,但是却非常想学游泳一样。
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要一边保护孩子,一边鼓励她尝试。哪怕你第一次是手扶着她走过去,当孩子挑战成功后,她就会更自信。
刚才我们说了,孩子面对害怕的东西的时候,会有本能系统和理性系统,在他们的小脑袋里,这俩系统常常打架,如果没有大人帮忙,常常会是本能系统压制理性系统,孩子退缩不前。
而一旦孩子勇敢尝试一次后,就会知道,噢,真的没我想的那么可怕,正所谓小马过河,深浅自知。所以,不妨保护着孩子让他先尝试一次。
2. 外化害怕”的情绪
英语演讲比赛的时候,孩子们上台前,好多家长在旁边问自家宝宝,你紧张吗?”或者说你别紧张哈”。
我总觉得孩子不紧张,都被影响的紧张了。
紧张是正常存在的一种情绪,适度的紧张有利于孩子积极应对和准备做好某件事,过度的紧张需要克服,但克服紧张不是靠安慰的。而是要跟孩子一起调节紧张情绪。
比如我们可以给害怕起个形象化的名字,将他叫做怕怕”。我们对孩子说,现在你要上台演讲了,怕怕有些紧张,我们一起帮助它吧。
这样做的好处有两个,第一,告诉孩子,我有害怕,有伤心这些情绪,但他们并不完全代表我,会害怕很正常,并不能以此断定,我是个胆小鬼,我不勇敢。让孩子相信自己有克服这个情绪的能力。
第二,这样做,会给孩子一个角色转换,让孩子不再是那个被动接受帮助的人,而变成了主动帮助别人的人。更利于调动孩子积极的情绪。
3. 恐惧测量计
当孩子害怕的时候,你问他你紧张是几”呀?
这个测量计的等级,可以是数字,也可以是一点儿害怕、开始不妙、崩溃、晕倒等词语,还可以是小动物,兔子、猫、狗、老虎、怪兽等。
有了测量计之后,当孩子焦虑时,只要问问孩子当时的紧张值就可以了。
对,就是这么简单。
即便数值很高,那么这个问题也帮助孩子体察到了自己的内心感受,而体察的过程本身就有利于安全系统重置。
因为人在焦虑的时候,觉察危险和拉响警报的机制异常活跃,同时大脑的其他部分则受到抑制。
体察内心感受并在测量计上标出数值,这一活动,可以重新启动大脑被抑制的部分,从而帮助孩子解除警报。
不过在测量计上标出数值,这只是开始,对于年龄大点的孩子,你还可以引导他描述出自己的感受,或者将其画出来,之后孩子的焦虑会更加减少。
对于年龄小点的孩子,我们可以跟他一起赶跑害怕。比如使劲甩甩手臂,把害怕甩走,小小的呼一口气,害怕或者怪兽怕痒痒,就会跑掉等。
我们大人一定要明白,害怕是很正常的一种自我保护,不要给孩子随意贴上懦弱”、胆小鬼”的标签。
一味的压制或者取笑孩子的这种情绪,很有可能让他变成一个胆小、不敢尝试、害怕探索的性子。
相反,若是引导得当,我们也有可能收获一个感觉灵敏,但却敢于克服紧张、善于调节情绪的勇敢自信的孩子。
一切都在你的一念之间。请记住:害怕不代表不勇敢,胆小可以克服,怕就怕在孩子性格尚未形成期,咱给乱贴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