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教养程度在幼儿阶段有所淡化,给我的感受,及一些观点

"

大家好,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教养程度在幼儿阶段有所淡化,对于儿童在不同的年龄段,具有不同的发展特点。由专家研究以 1-12 岁儿童与成人、同龄人和其他年龄相差 1 岁以上的儿童之间的交往活动为主要内容,得出儿童从婴儿期到幼儿期与其他儿童的交往呈持续上升状,与成人的交往则呈持续下降状。

通常与 0-3 岁年龄阶段相比,在 3-6 岁年龄阶段,育儿嫂或保姆在交流互动等六个方面的参与程度均表现出降低的态势。访谈中,有的育儿嫂、保姆谈到"嗯白天的时候,我和小孩待在一起的时间比较多,孩子的爸妈都上班嘛,有时候孩子的爷爷奶奶也会来,帮着一起带",由此大概了解到可能的原因有:在 0-3 岁儿童的家庭中,孩子尚小,一天 24 小时的时间基本都是与家庭中的人员一起度过的,而到了 3 岁以后,白天的时间基本是在幼儿园中度过的,那么育儿嫂或保姆与孩子接触的时间便大大缩少,白天基本就忙于家务、做饭等,参与教养的程度自然也就比 0-3 岁阶段有所降低了。

在儿童的不同成长阶段,父母的情感表达是会有所不同的。本研究结果显示在 0-3岁与 3-6 岁两个不同年龄阶段,父亲、母亲均在情感表达上的参与程度存在显著性差异,具体表现为 3-6 岁儿童的父亲、母亲在情感表达上的参与度明显高于 0-3 岁儿童的父亲、母亲。也就是说,父母参与情感表达的程度均在 3-6 岁阶段有所增加,笔者认为或许是因为随着孩子的成长与身心各方面发展,父母除了表达简单的抱抱或亲亲这些肢体动作上的爱意之外,也会增加批评、鼓励等这样的情感表达,这将有利于婴幼儿情感的丰富与健康发展。

在 0-3 岁与 3-6 岁两个不同年龄阶段,祖辈在交流互动和成长计划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具体表现为 0-3 岁儿童的祖辈在交流互动上的参与度明显高于 3-6 岁儿童的祖辈,而在成长计划上的参与度明显低于 3-6 岁儿童的祖辈。可能是因为年轻父母照顾孩子的时间有限、工作压力等问题,再加上老一辈人出于想帮自己的儿女减轻负担的心理,所以在孩子三岁之前祖辈会更多地参与到早期教养中;另外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庭成员"为了能够让孩子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尤其是在 3-6 岁阶段,幼儿已经开始进入到幼儿园中,家长们参与教养方面可能自然就会发生一些变化。

相比 0-3 岁阶段,祖辈也更多的参与到成长计划方面,其目的也是希望自己的孙子女能够更好、更全面的发展。通过方差分析,本研究发现"家庭成员"的学历、职业、年龄、家庭结构、家庭收入以及婴幼儿性别均影响着"家庭成员"参与婴幼儿的早期教养。张明红研究得出婴幼儿父母的教养行为会因学历不同而有显著差异。本研究亦发现学历的不同分别在不同程度上着影响"家庭成员"在交流互动、情感表达、生活照看、教育指导、成长计划和自我提升方面的参与程度,并且对于父亲、母亲和祖辈来说,学历层次较高的参与程度基本要比学历层次较低的参与程度要高。

总的来说,我认为育儿嫂或保姆在交流互动和生活照看上的参与程度,虽受学历层次的影响,但并没有显示出其参与程度与受教育程度成正比。家长文化程度的高低能够通过学历层次反映出来,且家庭教育质量与其文化素质有着密切关系。王海英的研究发现,家长的学历与早期教养的重视程度呈现正相关。本研究通过数据结果统计可发现父亲受教育水平较高时,在教育指导和成长计划方面参与的程度也较高。好的,本期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喜欢此次分享内容,记得点击关注哦,我们下期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