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如何给孩子一个幸福的家庭?爸爸妈妈应该学起来了

"

幸福是指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幸福感就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主观感受,是根据自己设定的标准进行评价,而非他人的标准。

尤其是有了孩子的家庭,爸爸妈妈们更应该让宝贝们成长在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中,而且要想对孩子进行幸福家庭教育,爸爸妈妈首先要提升自身的幸福感,而且幸福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只要爸爸妈妈善于从小事着手,让孩子从点滴中感受到幸福的存在。

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讲一讲怎么样才能给孩子创造一个幸福的家庭?

第一,学做幸福父母

1. 少做社会比较

家长作为社会的成员,其幸福感将受到社会比较的重大影响。例如在一个封闭社会中,由于缺乏与其他社会之间的比照,尽管这个社会的物质发展水平不高,但由于心理平衡和习惯定势的作用,其成员便可能知足常乐,表现出不低的幸福感;而当个体身处一个比较开放、多元化的社会时,面对社会上的各种冲击和诱惑,开始进行向外的社会比较,这时其成员的幸福感就可能呈现下降之势,因为此时他们原有的自尊受到了伤害。

同样,人与人之间的比较也是如此。为此,建议家长少做社会比较,多进行自我比较,这样就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烦恼和困惑,提高个体自信心,增强生活满意度,进而提升个体的幸福指数。

2. 正确看待挫折和失败

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父母也不是圣人,工作。生活当中不可能事事随心所欲,也会遇到挫折或失败。

爸爸妈妈要认识到挫折能够增长人的聪明才智,激发人的进取精神,磨砺人的意志。人在遇到挫折时,要比在顺利时头脑更冷静,更易于清醒地认识自己,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探究失败的原因并寻求摆脱困境、解决问题的方法或对策。同时,家长也要看到,挫折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增长人的勇气,磨砺人的意志,也可能打击人的斗志,使人丧失信心。因此,家长要利用挫折好的一面,从挫折中吸取教训,逐步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的人,能够利用各种社会支持排忧解难,这样家长就容易获得精神上的鼓励或慰藉,保持良好的心境,增强对生活的信心和满意程度,提升幸福感。

第二,树立幸福家庭教育的观念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爸爸妈妈也是宝贝们的第一个老师。所以说家庭教育是人最原始、最真诚、也是最持久的教育。

1. 父母与子女平等

父母与子女之间虽然具有不可磨灭的血缘关系 和情感联系 ,但是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与子女之间既不 是一种人身依附的关系 ,也不是命令服从”的关系 ,而 是建立在人格平等基础上的以对等和平等为特征的 新型关系 ,是平等的理解和交流的关系 。其中 ,父母扮 演引导者”和指导者”的角色 ,而不是命令者” 。

父 母要尊重子女的人格并与孩子展开平等的交流 , 这样 有助于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 ,增强孩子的自尊心和自 信心 ,增强家庭民主和谐氛围 。父母要勇于在孩子面 前说请” 、谢谢” ,不用命令式口气和侮辱性字眼 。如 果父母误解了孩子 ,要勇于向孩子道歉 。

只有在相互 平等 、相互尊重和相互承认的交往中 ,儿童才能乐于接 受父母的指导 、教育,学会合作 ,消除个人中心 ,培养发 展真正的责任意识和义务感 ,提高幸福家庭教育的成 效 。

2.每个孩子都是潜在的天才”

爸爸妈妈要坚信:每个孩子都有潜能每个孩子都具有成才的潜质和潜能。既然每个孩子不同,那么爸爸妈妈应该从儿童的天性出发,真正了解孩子,发现孩子的个性和禀赋,并给予尊重、保护和引导,鼓励他们独立思考,遵循儿童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尊重儿童的个性差异,尊重儿童的意见和要求鼓励儿童认识自己,悦纳自己,给予儿童思想和行动上的自由,允许儿童犯错和失败,促进孩子的个性健康发展。

第三,走出传统家庭教育的误区

家长都爱自己的孩子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 但是有 时家长对孩子的爱会过度或变质 , 甚至有些家长会走 进家庭教育的误区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

1. 过分溺爱孩子

这是最典型 ,也是最常见的家庭教育误区 ,主要表 现为 :对孩子百般呵护 、袒护 ,以孩子为中心 ,一切以孩 子的意志为转移 ,凡事都要满足孩子的需要 ,容不得孩 子有一点的委屈 ,放松了对孩子品质培养和习惯养成 。 可谓捧在手里怕飞了 , 含在口里怕化了” 。许多家长 误认为这是一种尊重孩子的表现 , 实际上这是一种溺 爱 ,容易使孩子养成一种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 :任 性 、不听话 、不服管教 、不守规矩 、不懂礼貌 、到处惹事 生非和脾气坏等等 。其结果就是 :不仅不能达到教育 好孩子的初衷 ,相反 ,许多事实表明 ,这样用尽了自己 的所有爱心养育出来的却是一个专横跋扈 、唯我独尊 的小霸王 !

2. 过分重视智育”

很多爸爸妈妈错误地认为孩子成绩好是最主要的,其他都是次要的或者可有可无,致使他们过分重视智”的培养,讲智”等同于可见的分”,轻视德”和劳”等非智力因素,忽视了孩子的全面发展,忽视了孩子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培养。

其实家庭教育不应该仅仅追求学习成绩的高低,应该尽量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征选择自己的学习,以充分发展孩子的天资和潜能。

最后小编想说的是,儿童需要学习,爸爸妈妈同样也需要学习,因为家庭教育的真正意义不在于父母如何教育子女,而是在于爸爸妈妈和孩子共同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