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人会说话往往是最受欢迎的,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上;同一句话用不同的方式去表达,就能收到完全不同的效果。
由此可见,语言是一门比较神奇的艺术,表现在家庭关系中,尤其是父母怎样对孩子说话,能让孩子不排斥,并心服口服接受,这尤为重要。
聪明的父母都好像是语言大师,知道怎样用强大的交流工具来增进亲子感情,拉近彼此间的距离,还能为孩子指点迷津。
以上这些父母能做到的,可以说是有智慧的父母,更是孩子的幸运。
在生活中有些父母挂在嘴边的话语,在孩子心中意味着什么呢?换种表达方式跟孩子交流,也许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举些例子:
父母说:快点!动起来!保持安静!站着别动!回答我的问题!
孩子听到的:你不重要,你必须为了我忘记自己的意愿。
我们可以把它称为慌乱型语言''意思就是大人的世界慌慌张张,小孩的世界不知所措。
当然在我们这些做母亲的角色中,必定会有脾气暴燥急性子的妈妈,如果她的女儿性格慢慢的,她会感觉到和女儿相处很困难,就算是小心翼翼也难免磕碰。只因为这种性格相反,带来很多的不和谐,说话不再同一个频道,导致冷冰的亲子关系难以进步。
当然妈妈说什么话,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更好,但是用心良苦的方式也要讲究方法,如果下次再有火气上来,试着这样去做:我们还有十分钟时间,玩游戏还需要多久呢?
小孩子做事情往往没有时间观念的,大人需要帮助他明确时间观念,这样不仅他在规定的时间里玩得开心,妈妈的温柔提醒,对孩子来说不再是一种负担。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
大人说:小心!你会摔下来的,不要去碰那条狗,它会咬你的!
小孩听到:感觉这个世界很危险,你最好不要做任何事情。
针对这点我们可以总结成”危险型语言,大人为了以防万一,习惯性把潜在的、存在的,实际的危险统统表达出来。甚至夸张了危险的模样,以至于让孩子的好奇心关闭起来,给孩子带来畏缩不前,心灰意冷的感觉。
在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一个真实案例:一邻居家的孩子,之前都是妈妈带着,性格很活泼;后来她的妈妈要上班,被年迈的奶奶看着,没有出多久,这个孩子变得不再爱出门和小朋友一起玩。
原因是因为她的奶奶怕磕住她、担心被其他小鹏有欺负,所以就把孩子关在家里看着。在家里给她看动画、给她吃东西,慢慢滴把孩子养成一个懒惰的胖小孩。
这世界处处有危险,但是可以规避危险,不应该去逃避。就算是父母也不可能每天陪在身边,寸步不离的为她保驾护航。所以要告诉孩子:照顾好自己,小心一点。
告诉孩子如何去保护自己,才能让他多份安全感,才是孩子避开危险的上上策。
生活中 大人说:不要叫!不要哭!不准发牢骚!
小孩听到:不准表达自己的情绪!
这可以称之为''禁止型语言”,在面对孩子变幻无穷的情绪时候,你是不是经常用到命令式的不要~的语言呢?
大人这种权威虽然可以制止孩子,但是孩子内心深处的情绪却无法宣泄,情感无处投递,只好压在了心底。
孩子最善于用哭的尖叫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舒服了,但是有的父母懂得孩子的所表达意思会耐心安抚;不懂得孩子所表达意思,会用声音呵斥住孩子的哭声,这对孩子绝对是最不友好的一种计策。
面对孩子闹情绪时候,试着去问孩子,怎么了?是什么让你害怕了吗?
去接纳孩子的各种情绪,耐心去感受此刻的心情,帮他找到引起负面情绪的出口。
大人还会说:我告诉你多少次了?!
小孩听到感觉:你是个傻瓜,你是个失败者!
这''警告型”语言,无意间透漏父母对孩子的怨气与不满,给孩子无形中增加了压力。
告诉过你多少次了,你依旧犯错;给你说过多少次了,你依然不让我省心,成长就是一个弯曲过程,也是一个试错过程,父母应该正确看待孩子的犯错,给他历练的机会。
当孩子遇到困难或者犯错时候,你可以试着这样:再试一次,你可以的,让我们一起来做。
我们给孩子每一次的机会,也是给成功一次机会,帮她找到克服困难的方法,他会成长的更好,更快!
下面再说一下‘’对比型的语言
父母说:看看他,比你做的好多了、优秀多了。
小孩听到;你是最差劲的。
有一句流传人间的话语‘‘最可怕的不是七大姑八大姨,而是别人家的孩子,”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没完没了的对比孩子而言,是一生解除不了的魔咒。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亮点,与其羡慕别人家的孩子,还不如去挖掘自家孩子的天赋。与其向往别人家的孩子,不如把自己修炼成智慧的父母。
对待孩子做到一个大气父母的格局,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自我发展空间,突破自我的空间。
父母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到孩子的一生。
语言讲不好的时候,全是重复的废话,没有什么效果;语言讲得好,令孩子欣然接受,还有一句顶万句的神奇效果。
当我们读懂孩子,熟悉孩子的世界的语言与之平等对话,温柔引导,我们的语言就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明灯,指引和引导孩子走向光明和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