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经历过这种情况呢?明知道自己有件事必须要做,但却总是先忙活一些其他的事情,等到拖得不能再拖了,才急急忙忙地开始干活。
有些人会给自己的这种行为找个理由,我有拖延症啊。”拖延症”这个词最近经常被提起,拖延的习惯好像会在好多人身上出现,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
大人的拖延行为可以用拖延症”解释,那么孩子为什么会一拖再拖呢?也是因为拖延症”吗?还是其他一些我们所不了解的原因?
有一本书就解释了孩子拖延的具体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这本书是《忍住!别插手!让孩子独立的自我管理课》系列书中的《合理安排时间》。
《忍住!别插手!让孩子独立的自我管理课》这套书共三本,从管理时间、整理物品和规划金钱三个方面来提高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书是由高取志津香和JAM网联合编著。JAM是一个促进父母、孩子和教师之间交流沟通的非营利性机构,高取志津香是这家机构的法人代表。
在从书中学习相应方法,解决孩子的拖拉问题之前,我们得先弄明白,孩子究竟是如何看待时间的?凡是有因才有果,找到事情的根源才能彻底解决问题。
01父母忍受不了孩子拖沓,觉得孩子就好像是一个皮球,只有踢一下,他才往前跑几下。有时候甚至觉得,明明很简单的事情,很容易就可以做好,孩子却故意拖拖拉拉。这实际上是误会孩子了,孩子拖拉有自己生理和心理上的原因。
孩子为什么总是拖拉呢?这其实还和他们身体中的一个部位有关系。
在人的大脑中,大约在靠近耳后的地方,有一块区域,形状就像是海马一样,叫做海马体。海马体和人的记忆息息相关。而海马体在处理记忆的过程,便会影响人们对时间的感知。
时间学研究教授井上慎一在他的书中提到:海马体对一件事发出‘要记忆’指令的次数越多,在事后回忆时,我们就会感觉时间过得越慢。”
对于成年人来说,每天遇到的事情大多是司空见惯的,所以海马体发出要记忆”指令的次数就比较少,我们也就觉得时间一天天过得很快。
而对于小孩子来说,每天遇到的事情大多都是新鲜的,因此海马体需要更多的时间去处理信息,所以小孩子经常会觉得时间过得很慢。
因为大人和孩子对时间的感受不同,所以当大人催促着孩子要赶快做某些事情的时候,孩子会觉得时间还很充足,还可以慢慢来。
02有一份关于儿童掌握时间概念的研究曾经说过,六岁以前的孩子对时间的掌握还不是特别熟练。比如,他们能大概区分一天中的早上、中午和晚上,但是他们对一周的时间认识就没有一年这么准确,对一年时间长短的把握更是模糊。
所以说学龄前的孩子,其实并没有特别准确的时间概念。
如果你经常陪孩子玩游戏,便能更加清理地理解孩子对时间的认识。比如孩子在看书,你和孩子说,看30分钟记得休息一下眼睛”。
他不一定会明白30分钟究竟是多长。但是如果你指着指针说:当长针从1走到6就是30分钟了,你就应该休息了。”这样的话,孩子就能够清楚地理解他做一件事情的时间有多长。
对于还没有明确时间概念的儿童来说,一个直观的事物比一个具体的时间更容易理解。如果孩子不理解几点几分究竟是什么意思,可以直接指给孩子看时钟,告诉他经过1格就是5分钟。也可以用一个沙漏来让孩子明白时间过去了多久。
很多时候,我们知道时间在1分1秒流逝着,但是孩子不知道。我们只有了解了孩子如何理解时间,才能理解孩子为什么总是拖沓,才能够有效地帮助孩子改正。
03除了生理上的原因,还有一些心理上的原因会造成孩子的拖沓。比如,晚上父母喊孩子上床睡觉,孩子玩得正高兴,根本不想去睡觉,可是又反抗不了父母,那他们想出的办法就是,尽量地拖延时间,用行动来表示自己不乐意。
当一个人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时候,他会觉得时间过得很快;当他不得不做一件自己讨厌的事情的时候,他会尽量避免这件事情的到来。
不管是父母还是孩子,都会有这种努力逃避不喜欢事情的心理。为什么我们在不想做的时候,会允许自己拖延一会儿,那为什么孩子不想做的时候,我们却要不停地催促呢?
其实好多时候,我们并没有好好去看看孩子,他在做什么?他快乐吗?而总是把我们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觉得我让你做什么,你就应该做什么。却没有去想过,孩子是抱着什么样的心情,在执行我们的要求。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和孩子在一起就好像是牵着蜗牛去散步。在那只小小的蜗牛眼中,世界是这么的大和精彩,需要他慢慢地看。所以,父母们要学会理解孩子的感受,抱有一份同理心,包容他们的慢。
帮助孩子学会时间管理,更像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一场博弈战。不同的是,在这场博弈中,并不是谁快谁能赢,而是谁更加的有耐心,谁才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我们要知道,催促的声音孩子会逐渐适应,让他们学会充耳不闻。而耐心地理解与引导,才能让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
慢,何尝不是一种生活方式。有时候只有先接受慢,才能学会如何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