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喂养孩子的路上,我们总是遇到千姿百态的问题。相信很多人会自觉的对号入座:
1 宝宝,再吃一点点,妈妈就给你玩玩具啦。
2 宝宝,听妈妈话,妈妈就给你买喜欢的裙子啊。
3 宝宝,你不要这样啊!你看其他小朋友多勇敢,你快去试试啊!
4 宝宝,你不要再这样!不要再有下一次!
5 宝宝,打针不疼的,不要哭!哎!不要哭!
还有很多诸如此类的对话,在大人眼中,也许是正常不过。
但在宝宝心中,这些极端”的话语每个字都让自己很伤心。
为什么我最爱的妈妈要逼我吃饭?我真的吃不下了”
为什么妈最爱的妈妈要反对我的想法,虽然我很喜欢那件裙子。”
为什么我最爱的妈妈要逼我去做我害怕的事情,我真的很害怕。”
为什么我最爱的爸爸会这么凶的跟我说话,我不想爸爸这样凶的跟我说话。”
为什么我最爱的爸爸要骗我说打针不疼?那是真的很痛的,我很害怕。”
为什么我最爱的爸爸妈妈。。。?”
两位著名学家切斯和托马斯曾提出一个共同的术语—-吻合”。
用来描述家长与孩子的一致程度。
孩子虽然小,但是他大脑的情感世界已经在发育的路上。在我们了解到:
宝宝的情感世界不仅与天性有关时,还与脾性有关。
这不仅要求家长在教育的方法要与孩子的脾性吻合,还要你把宝宝当成真正可以对话的大人来看待和采用方法。
但我们生活中大部分的家长却不以为然,频频用这些极端”的语句跟自己的孩子说教。
当父母看不到自己的私心时,当他们的要求与孩子的脾性不匹配时。他们的言行就会严重影响孩子的情绪,甚至妨碍身心健康的发展。与此同时,孩子与家长间的信任感”就逐渐消失。-------02------很明显,对方这位妈妈就是典型的破坏信任”!在大宝很小的时候,有一天我带她去游乐场玩。
期间有一个女孩哭闹不肯自己玩,一直拉着她妈妈。
后来她妈妈很不耐烦的找了几个公主的玩具让她在那里玩就离开了。
后来这个女孩因为要拿一个球跟我大宝有点争执。
最后,俩人都跌倒在地,对方嚎啕大哭,大宝跑回我的怀里。
对方的妈妈立即赶过来,试图把她女儿拉入怀里,想把她拉走。
但是小女孩越哭越大声,丝毫不肯走。
她妈妈越努力,她女儿就越反抗。
在游乐场这样公共场所,陌生的环境和相互陌生的孩子。
能在一起开心愉快的玩对于小宝宝来说是非常挑战的。
这样的场景相当于把一个不会跑步的孩子仍在一群正在跑步的人群中一样。
这位妈妈试图在阻止她女儿,还在阻止的过程中讲道理。
俨然让一个刚刚受刺激的孩子再受一次来自妈妈的创伤,受伤程度可想而知。
------03------想必很多妈妈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那我们又该如何在不破坏彼此间的信任感之下健康的处理问题呢?1、家长的意识
在孩子来到这个陌生的环境接触陌生的孩子之前,给孩子足够的想象力去适应这个环境。
我们可以试图给她先描绘我们到达的地方:有滑滑梯,有波波池,还有穿红裙子的姐姐,有光头的小哥哥等。
用我们的想象力给孩子描绘一幅游乐场的蓝图,让她提前进入角色。
2、短暂的陪伴
来到游乐场,先陪孩子在游乐场里玩一些小玩具,让她从描绘的蓝图中慢慢进入现实中的游乐场。
即使她不愿意自己坐下来,也可以陪她坐着,耐心多一些。
直到她准备好可以继续玩下去再坐到离她不远处,保证她能看到你。
3、异地处理
看到孩子们互相争执而哭闹时,应该早点把孩子抱走。
让她暂时离开不愉快的地方,哪怕转身走出两米远。
这样的异地处理法”是让孩子情绪迅速得到平静,而不是原地说道理。
换是大人,在气头上时,任何道理都是无效的。
对于小孩子来说也是一样的。
4、分散注意力
及时抱走孩子到一个新的环境后,让他在分散自己愤怒的情绪。
没有人愿意在刚刚发生争执的地方继续哭泣。
改变场所这样的方法非常有助于他学习如何控制情绪。
5、先认可再引导
最后与孩子说话时,一定要先告诉他妈妈明白刚刚发生的事情和他委屈的感受。
一定要看着孩子的眼睛说话,给予他最初的肯定。
待到情绪稳定下来时,再一起回忆刚才发生的事。
尽可能用愉快的语气,减弱她内心的愤怒和恐惧。
------04------如果家长在每一次与孩子有意见不合时,都能用这样的方法来跟孩子说话,相信在孩子的心中,这些吻合的话语一定比那些极端”的话来的舒服和中听。
孩子会不听我们的使唤,因为他们的大脑还没有发育到能控制自己情绪的成熟阶段。
在此之前,永远不要在逼自己的孩子,或者数落自己的孩子。
毕竟,我们都曾经是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