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对孩子都是有期待的,期待他们以后会有比现在的我们更好的生活,获得更高的学历,挣更多钱,去更大的城市。
希望孩子们可以实现他们的愿望,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很多父母的希望实现了,也有很多父母的期望破灭了。
这是为什么呢?
还记得我读高中时,那时候特别流行一本励志书《哈佛女孩刘亦婷》,讲述一对父母帮助孩子成长,并成功把他们送入世界一流大学的的故事。
书中分享了很多在教导哈佛女孩成长和学习的过程中,关于她的父母做法的小故事。
我当时读这本书的时候,当然也是期待可以找到帮助我走入世界一流大学的捷径,不过最后得到的结论是:个人的成功不可复制。
我们每个人是独立的个体,有不一样的兴趣和爱好,不一样的学习能力,不一样的强项和弱项,甚至最直接的就是我们有不同的父母。
我们在不同的城市生活,接受了不一样的学习资源。就像书中讲的刘亦婷从初中开始就去成都外国语学校就读,她有更多的学习英语的资源等等。
这个世界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叶子,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
不可否认大城市占有更好的学习资源,大城市的孩子们会更容易接触这些资源。
但是,也不可否认随着网络学习资源的发展,交通的便利,获得学习资源越来越容易,越来越模糊了地域概念。
一台电脑,一根网线,坐在家里就可以观看世界各地名校好老师的演讲,可以随时查找各种学习资源。
如果觉得本地学习资源匮乏,寒暑假,孩子也可以去外地参加各种实践课程、语言课程等。只要感兴趣,多查询相关的资料,一定会有所收获。
既然学习途径已经不是问题,那么阻碍孩子获得成功的,阻碍父母实现对孩子期望的又是什么?
我觉得是:一个目标。
王健林说过:先定一个能达到的小目标,比方说我先挣它一个亿。”当然,一个亿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已经足够大了。
所以这句话翻译一下就是,大家以自己的情况为前提,定一个适合自己的,实际的目标。
但是对于孩子的发展,我希望父母朋友们,除了有一个切实际的小目标,还希望有一个宽泛的大目标。
比如说:我希望eva成为一个善良的、诚实的、知道关心他人的,做事认真的、有责任心的人。这个大目标可以很笼统,可以放入父母们对孩子所有美好的期待。
为什么要有这个大目标的呢?因为会让父母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有据可循。
例如,我希望我的孩子是一个会关心别人的人,那么当他做事情只考虑自己时,我就会提醒他,改善他的行为。
比如,我做饭给eva吃,eva会说:妈妈辛苦了,然后好好吃饭,而不是玩食物,或者嫌弃我做的饭,甚至即使喜欢吃,在我问她的时候也说不好吃。”
因为我会提醒她,妈妈也是需要被关心的,妈妈为你提供的服务虽然是无偿的,但那是心意,是应该被感谢和尊重的。
这个也叫同理心(empathy),也是孔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个大目标的好处之一:它是父母给予孩子,从人”的角度去获得成长,是告诉孩子长大了之后,步入社会后,甚至终身受用的智慧。
它另一个好处:可以指导孩子今后的学习习惯。
例如,我希望eva是一个做事认真的人,那么无论在玩游戏、写字、阅读时,当她马马虎虎,草草了事的时候,我会提醒她。
比如最近,我们达成了一个协议,周一到周五,eva从幼儿园回来之后,先练习写数字,然后可以看20分钟到30分钟的电视。
内容她可以自己选,可以是动画片,可以是看别人拆玩具,玩玩具的视频(就像开箱视频,先不知道有什么玩具在里面,打开了才能知道,开箱后然后组装玩具再玩)。
或者是看儿童游戏和唱歌的视频。写数字是那种淘宝买的小孩数字字帖,从1-20这样的。她每天会选一个数字,写几行。
刚开始,Eva 着急看电视,写得就很潦草,因为笔画顺序不对,左右不分,写的就像画画似的。
后来,我提醒她要认真写哦。拿笔的姿势,笔画的顺序,要知道自己写的是几,(她在幼儿园已经会数,也大部分认识1-20的数字),在写的过程中有任何问题都可以提出来,写完了给我或者eva爸爸看一下。
现在她在写数字时,知道先让我教一下笔画,然后自己描着写,最后自己写,如果忘记笔画或者怎么写,还会回去再描写一下。
而且她知道要认真,感觉自己没写好的话,还会要求再写一会,再给我们看。
所以,大目标就像父母在教育孩子之前划定的一个框架,虽然它并不具体,但是可以指导每天发生的小事情,给父母一个方向。
大目标的内容因人而异,因时间而改变,重要的得是让父母思考一下,你希望你的孩子以后成为什么样的人?希望她或他具有哪些性格特点呢?
当然随着孩子长大,意识的成熟,孩子会慢慢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以及理想中想要成为的人,这个大目标就可以让孩子自己去设定了。
分享了这么多,通过今天的文章,爸爸妈妈们,你们希望你的孩子以后是什么样子呢?
欢迎留言告诉我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