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翎
讲真,我现在超怕给别人推荐书籍。原因有三:
1)我不知道你的阅读口味。有的人喜欢温柔倜傥的抒情文学,有的人则喜欢硬邦邦的干货知识。阅读口味这事儿无关好坏对错,只有我们不一样”的区别。
2)我不了解你的接受能力。我们总会碰到一些超出自己知识储备范畴的书籍,比如语言学、哲学、心理学等,喜欢接触新事物的人会啃得津津有味,接受不了的人则翻两页就睡着了。
3)我不清楚你的阅读目的。阅读可以是为了打发时间,舒缓情绪;也可以是为了增长知识,提高专业技能。不同目的对于书籍的选择大有差别,我总不能给一个想要学习育儿知识的妈妈推荐阿加莎的侦探小说吧。
曾几何时,我兴致勃勃给好友推荐好书”,可对方还没看完一半就弃读了,那感觉就像是带一个远道而来的朋友去吃当地的美食,别人却一脸嫌弃:这是啥玩意儿呀?”
如果说写作是一件私人的事儿,写你想写,说你想说,你的写作个性才会因此而舒展。那么,读书又何尝不是一件私人的事儿呢?
要是你实在摸不清自己喜欢读什么,不妨尝试以下三个步骤。
01 确定类型除了儿童读物,我粗暴地把书籍分为两大类:文学和工具书。
工具书面向非常有目的性的读者,因此,这类读者也不存在搞不清自己喜欢读啥”的问题。
而文学则是一个很大的范畴,咱简单地从体裁、内容、风格三个方面说说文学类书籍该怎么选。
体裁指的是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最常见的有: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每种体裁之间的差别还是挺一目了然的。
我有个朋友就很沉迷诗歌,曾一度迷上泰戈尔的诗集,整天看整天背的,基本上他对别的文学体裁看都不看一眼,我们都说他中了诗毒”。
内容则可以看作是文学作品表达的方向,比如史传类、纪实类、虚构类、奇幻故事、报道文学等。
内容的选择是不冲突的,我们可以尝试阅读不同内容的作品,比如读完非常真实的《中国八零后调查》后,可以来本《小王子》缓冲一下;歇会儿后,再来翻一下烧脑的《百年孤独》也未尝不可。
随着阅读量渐渐增大,就能慢慢地找到哪种内容才是你的那杯茶”了。
至于风格,曾经有人跟我说过什么古典主义、魔幻主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至今我仍傻傻地分不清。因此,我不想去纠结这些专业的风格划分,只想从语言和情感两个方面来看风格。
如果读的是中国文学,我会特别留意作品的语言,因为这是作者的直接输出,不同于外国文学,中间还隔了一层译者的理解。譬如钱钟书的细腻比喻、莫言的犀利土味儿、严歌苓的强烈画面感都让我大为惊叹。
而情感是什么?好比说我个人比较喜欢悲苦或带点黑暗讽刺调调的作品,但我的好闺蜜却喜欢积极乐观、温暖治愈的故事。
以上只是我从一个读者的角度,粗略地把书籍类型进行划分,但这个划分并不是绝对的,如果你有自己的一套规则”,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来,都说读书是私人的事儿呢。
02 做笔记,做对比当初步确定了一个大致的阅读类型后,接下来就是好好地享受阅读了。
读一本书,是一个慢慢感受文字洗礼的过程,当读到好的文字,好的故事时,那就是如沐春风,如淋春雨,不能急,也不舍得急。
因此,阅读时我有一个习惯,就是做笔记。我会把那些触动自己的句子轻轻划一划,或者用手机拍下来,待空闲时再整理到文档里。
而这个文档库可以随时让我翻阅,让我再次品味那些启发人心的文字和故事。此时,在我面前杵着的就是一个大型书架,除了可以重新阅读,还能顺便做个小对比。譬如:
同样是走侦探故事路线,我可以对比阿加莎、柯南·道尔、爱伦·坡、东野圭吾等作家的作品。
同样是充满浓浓的陕西味儿,我可以对比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的文字。
同样是浪漫的19世纪法国文学,我可以对比莫泊桑、福楼拜、雨果的故事。
……
如此对照几次,你大概也能摸清自己喜欢读什么了,甚至会发现自己已经爱上了某一位作家。
03 不盲从不跟风即使有比较明确的阅读偏好,我也有书荒的时候。曾经踩过一个大坑,当时手头上刚好缺书,瞄到一个公众号在推荐一本叫《珠穆朗玛之魔》的书,自己也不好好查下作者和内容,就盲目下单了。
谁知道,这书有点强营销了,冗余累赘不说,还逻辑不通。自己花钱买的书,流着泪也要读完,这阅读过程可真是遭罪。
从此以后,我变得谨小慎微了,不管编辑怎么推荐,我得先去豆瓣看下大致内容,再查下作者的其他作品。如果不在自己可尝试或接受的范围,我宁愿不读。
因此,我不爱随便推荐书单给别人,也不盲目跟风市面上所谓的畅销书”。只有一点是例外的,那就是名著”。名著之所以能成为名著,一定有它名”的地方,不管是否符合自己的阅读口味,拜读一下也无妨。
总而言之,我始终认为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儿。如果你觉得不快乐,或者觉得无趣,那是否该问下自己是不是读得不对了。
英国作家毛姆曾说:为兴趣而读书。”只要你觉得有趣,请放心大胆地去阅读吧。我们无需对别人的阅读品味评头论足,也无需介意别人不解的目光。
因为,读书本是一件很私人的事儿,读你所爱,才是最重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