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先问你一句,你爱自己的孩子吗?答案无可置疑,你一定会说:爱。
那我再问:你理解孩子吗?可能有家长开始摇头,不是太理解。
那我再问:你理解孩子的情绪吗?可能有家长开始好奇,孩子有情绪很正常,很多时候我都不知道他为啥有情绪,但孩子嘛,哄哄他就好了。
以前我也是这种想法。但后来我系统了解了儿童情商。
然后发现,所有的陪伴、爱,其实都要在对待孩子情绪中体现出来。
接纳孩子,就要接纳他的情绪,爱孩子,就要包容他的情绪,帮他更好的和情绪良好相处。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出生的那一刻,就是和情绪一起来的,那是孩子的第一声啼哭。
从此孩子便和情绪难分你我、形影相随、朝夕相处、终生相伴。
但是,情绪需要18年的成长时间来达到成熟,甚至更长。
一个孩子,当他来上幼儿园时,这是他第一次离开妈妈。
妈妈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对孩子说:妈妈现在要去上班了。”孩子便抱着妈妈的脖子,撕心裂肺地大哭。
妈妈是孩子安全安定、熟悉亲切的世界,在妈妈身边,他会觉得安全。忽然来了一个陌生人(老师),这个陌生人抱着孩子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幼儿园),孩子天然的不安全感和无秩序感就出现了。这是怎样的恐惧和害怕!此时的情绪完全是一种本能的、自然的反应。
分离使孩子充满了恐惧情绪,就像出生时离开妈妈的身体一样,离开了温室,他将面临未知和挑战。
这时,老师把哭喊的孩子从妈妈怀抱里接过来,孩子仍哭着拉扯着妈妈。最后妈妈消失在孩子的视线里,孩子便转身抱住了老师,依然恐惧地哭着。
孩子第一次离开妈妈上幼儿园。
是不是很心疼,很难过,很不舍得他吃苦,可是,当妈妈的,必然要看着孩子越走越远,远走高飞。我们只能安慰孩子、帮助孩子,更好的让他和自己的情绪相处,那怎么做呢?
·
1、当老师怀抱着孩子时,可以轻轻拍着他的后背说:老师知道你离开妈妈很害怕。你哭吧,哭会让你好受一点。妈妈和老师会陪着你!”
·
2、孩子就把恐惧大声地哭了出来……哭过,恐惧就自然地流淌了出来。
家长可以说:你很安全。老师会照顾你,保护你的,她会一直陪着你,不离开你,直到妈妈来接你哦。”
·
3、老师陪着,家长可以躲在旁边看。一会儿,恐惧的哭变为了伤心的哭。此时,孩子有的只是离开妈妈的伤心,而不再是恐惧。他和这个新世界就在这样的哭声中,逐渐靠近……正常的感觉逐渐开始回归,心情开始平复,慢慢地妈妈的离开也被接纳了,妈妈就可以离开了。
·
所以,我们发现,哭是痛苦和伤心的表现,不是搞破坏,而是情绪的流淌,家长唯一要做的,就是和孩子一起,面对孩子的情绪。
这时,要倾听孩子的情绪,倾听孩子的哭声。
倾听就是允许孩子把情绪流淌出来,就是接纳与理解。
所以孩子刚入园时,建议妈妈先陪伴孩子几天,让孩子对幼儿园和老师熟悉起来,在孩子对老师有亲切感后再离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