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目文章均为作者原创,如需转发请注明出处。
文/梅怡
最近,女儿迷上了游龙板,小区里有个要好的朋友有一个,正在练习,稍有起色,每次下楼玩都会带着板,女儿则会蹭玩儿一会儿。这之前,她玩过轮滑,我们也买过滑板给她,这一次她也不例外的跟我说想要一个,我却决定延迟”满足她的期待。
滑板可以不买,但女儿对运动的这份热情是绝对绝对不能延迟的。所以,我决定带她去离家不远的运动超市玩,那里有专门为孩子们设置的运动区,各种滑板可以选择,女儿挑了两块大小看起来适合她的来试,最终确定了一块。
区域里有一些孩子在滑,有些已经滑得很好了,有些是初级练习者,看起来女儿是她们当中最小白”的。
起初她需要我扶她上板,扶她滑,她也在努力地找姿势”好让自己像其他孩子一样动起来,看得出来她很吃力,显然是不得要领,我试图根据我的观察给她些提示,不知道她是不是听进去了,她的动作还是显得笨拙,费力,我心里其实是有点着急的,但并未表现出来,我知道她也想快点学会,我的焦虑会让她失去学习的耐心。她开始找到点动起来的感觉,当然是借助扶着我的力量,我辅助她滑了一圈又一圈,她信心大增,这时候,我提示她慢慢减弱对我手臂的依赖,这次她听进去,也照做了。后来她彻底不用我了,借助练习区的围栏挡板练习起来。
就这样,女儿练习了一个上午,不知疲倦,似乎也不觉辛苦,周围一起练习和玩耍的孩子们几乎都走了,只剩下她,连我叫她吃饭,她都恋恋不舍,最后还是因为答应了她吃过饭还可以再来,她才肯罢休。
吃过午饭,休息了一会儿,我们又回到原地,女儿着急回来是担心上午她练习用的板被早到的孩子用了,还好,我们回来时,它还安静地呆在架子上,女儿显然是有些窃喜,拿下板就练上了,完全不再需要我。
我看着她越来越熟练的动作,能感受到她越来越有信心了。
下午练习区里多了一个略微有些胖的男孩,我偶尔会观察观察他,他就像是上午的女儿,小白级别”,因为胖的缘故,运动起来更显吃力,胖胖的脸蛋上像是涂了胭脂般红,豆大的汗珠一颗颗从脸颊滚落,他还是那般坚持,扶着练习区的围栏挡板,一圈又一圈。一旁的妈妈似乎是想催他走,他还继续努力,旁观的妈妈开始指点他,要这样,要那样,听她讲起来,滑这个实在不是什么难事。我不知道男孩是不是听进去了,他没有做声,还是继续他的脚下动作。我就在这位妈妈的身旁,很想告诉她:真的没你想的那么简单,不信试试看!最终我还是没开口,也好在那位妈妈看孩子不理会,也就识趣地不再唠叨。
我看着那位妈妈,就好像看到了上午的自己,幸好上午我自己也踩在板上试了试,虽然心里都明白要领,但实操和理论始终是两回事,我这才跟自己说,真的不容易”,也对女儿的努力心生敬意。
类似的情况,在女儿学琴时也发生过,没摸过琴的我总觉得有什么难,也因此对孩子有着不切实际的期待,当她碰到困难时我并不能好好地安慰她,更别提有效地帮助了。后来,我也开始坐在琴凳上,方才体会到女儿当时的窘境,而我,还没有女儿做得好。
是的,我们大人总是双手一叉腰,一副督察的样子做个旁观者。指手划脚从来都不能帮助我们真正体会到孩子成长的辛苦,他们需要的是一只有力的臂膀作辅助,我们要做的是在合适地时候给他们倚靠,然后慢慢地等他成熟,他会自己站起来,靠自己的双脚,不再需要倚靠着我们。
写在后面:这篇文章写在女儿6岁时,如今她已是10岁,逐渐有了自己的想法。重发此文,更是提醒自己,在女儿成长的路上,适时地借她臂膀,更要适时地后撤,目送她渐行渐远。
本文作者
梅怡:10岁女孩的妈妈,关注儿童教育,儿童心理发展及女性自我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