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父母的普遍感受是:怎么现在养个娃这么难!好不容易吃喝拉撒睡上正轨了,又要开始关注教育,还有儿童心理,什么共情,正面管教,都要从头学起。
这届祖父母的普遍感受是:怎么你们养个娃这么多事?你们小时候不都是随便养养也长大成人了?
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当然是社会环境的变化,包括阶层固化加剧和教育军备升级等等因素,让这届父母无论如何也轻松不起来。但是,除此之外,我想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我们这届父母真的很努力,努力做得比自己的父母当年更好,努力向科学养育转变,这其中的过程自然会更艰辛。
现在很流行的一个词叫原生家庭”。什么错都往原生家庭上推当然是很不负责任的态度,但我们每个人身上确实都留下了原生家庭深刻的烙印。尤其是在面对自己孩子的时候,有没有发现很多时候我们的第一反应和脱口而出的话几乎是昨日重现?
比如面对孩子的哭泣,你的第一反应是制止,是哄劝,还是共情?很有意思,在我们家,第一反应分好几种:爸爸和奶奶的第一反应是上去哄,连骗带哄也要让哭声止住;外婆的第一反应是制止:哭什么哭!自己想想,哭有什么用!”我的第一反应也是制止,但是经过长时间的自我控制和锻炼,我现在的本能反应已经逐步向共情过渡:嗯,多多哭了,很伤心,想痛痛快快哭一场是不是?”
当然,这里并不是说哪种反应更好或更坏,但是,更符合儿童发展心理学和有助于孩子认识情绪、管理情绪的,肯定是共情的方法。(见一招培养高情商宝宝?——提高情绪粒度才是关键)
当然我自己做的也并没有多好,经常需要和自己的第一反应做斗争。但是,斗争时间久了,渐渐地也有了经验,第一反应开始更多地向新套路”靠拢。归根到底,我们之所以当父母当得比较辛苦,正是因为需要用新套路”取代老套路”,科学方法取代传统观念。但是一旦建立了新套路”的正向循环,就会发现其实也还好,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想起每次去练瑜伽,瑜伽老师都会反复强调身体要有觉知”,强调的就是要时时刻刻对自己的身体保持敏锐的知觉。
有觉知”,也同样适用于养育孩子。在陪伴孩子过程中时时保持自省,每一次的潜意识反应之后,都回过头去想想,自己刚刚的潜意识反应到底是不是科学养育的新套路”,还能不能做得更好,那么下一次或再下一次面对同样的情形,就一定会逐渐朝向更好的方向进步。
感恩自己的孩子出生在这个最好的时代。从儿童发展心理学的鼻祖皮亚杰开始,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历程也不过百年,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视频录像和计算机的广泛运用,发展心理学才有机会更深入地观察和分析孩子的行为,并逐渐取得了开创性的成果,儿童作为独特个体的认知和心智发展历程才逐步展现在人们面前。所以我们作为今天的父母,才有机会理解孩子每个行为背后的含义,并且尝试着用一种和我们小时候所经历的不一样的方法去应对孩子的每个行为。但是这也意味着在今天想当个好父母需要付出更多:孩子往地上扔勺子只是在体验因果关系,可怕的两岁是孩子在探索如何理解他人感受的实验田,如此种种更科学的观点要去取代不听话、太叛逆”等传统的评价,自然需要父母更多的努力和自我觉知。
所幸之处在于,想象一下几十年后当我们的孩子长大成人,他们从原生家庭带走的更多的是共情、平等和理解的观念,所以当他们有了自己的孩子后,一定可以更加从容地面对种种问题。
所以,我们注定是最好的时代里最不容易的一届父母,也感恩这个小号的读者,作为同届不容易父母,经常听我碎碎念。Hard模式下,升级打怪的路上感谢你们陪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