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你还在用这三种方式吓唬孩子吗?请警惕“情感勒索”

"

【一】

今天,朋友和我吐槽她婆婆。孩子晚上不睡觉,一直在沙发上跳,婆婆哄了几次没有成功,竟然吓唬孩子:‘老虎马上要下山了!再不睡觉,让老虎把你叼走吃掉!’”

孩子吓得赶紧扑到妈妈怀里,一直哭着说:老虎不要吃我!我去睡觉!”

哭到累了才睡着,晚上还夜惊了几次。

为此她和婆婆说,以后不要再拿类似的话吓唬孩子了,除了让孩子更胆小敏感,没有一点好处。

婆婆却不以为然,我生了好几个都是这么吓唬大的!有什么啊!小题大做!你不觉得吓唬一下很管用?”

朋友很生气,两人为此理论半天,又上升到其他育儿分歧,最终不欢而散。

其实我很理解朋友的生气,因为吓唬孩子除了当时让孩子听话外,没有任何意义。

但是很多长辈在带孩子的时候却常常会用吓唬来治”孩子。

我们的童年阴影里,肯定有很多类似的话:

再不听话,就让警察把你抓走!

再不好好吃饭,就让医生给你打针!

……

还记得之前在短视频应用上,出现了类似我们童年阴影的真人视频版,而且还特别火!

一个非常漂亮的小姐姐,却是在对着镜头恶狠狠地说:"今天没有好好吃饭的孩子,都给我带到医院来!不吃饭就吃药、打针!要不要好好吃饭?"

除了吃饭,还有让孩子睡觉版:

美女"医生"手里拿着针管,对着镜头说道:"睡觉!赶紧睡觉!"

针管感觉下一秒就要扎到孩子的身上了。

除了"医生",当然还有"穿着制服的"警察"。简单粗暴配文:谁家有不听话的小孩,让我吓唬吓唬他!

是不是以为不会有家长给孩子看,NO!很多家长给孩子看了,还留言称赞太管用了,很有效!

自己享用当然不够,很多大公无私的家长看到这种视频,发挥了分享精神,将视频转发到妈妈群,推荐给其他家长,看过视频的家长都纷纷称赞这种方式管孩子很有用。

有需求就会有市场,有市场就会有各种版本出现,吃饭版、睡觉版、写作业版、不能看动画片版、不能玩手机版等等,产业链下不少人用录制这种视频的方式成了网红。

觉得视频吓唬程度不够?没关系,还可以为你专属私人定制。

不少家长会要求主播给自己孩子定制吓唬视频。在看到自家小孩被吓到的样子,爸妈们挺开心,感谢主播:小孩真的变听话了!

没想到吧?9102年,吓唬小孩也成为了一条产业链。

当时看到这个新闻,我真的震惊了。

【二】

很多时候,父母面对无理取闹又不听话不配合的熊孩子,不舍得打骂就会选择吓唬的方式。觉得吓一吓而已,根本没什么,而且吓唬了之后,孩子的确马上听话了,非常受用。

下面这些吓唬方式,父母用的最多。

1. 再不听话就不要你了

想想,是不是在孩子不听话的时候,这句话会脱口而出?

前几天逛超市,就看到一个小男孩在玩具架那里不走,指着遥控汽车要让妈妈买。

妈妈一开始还好言相劝:"遥控汽车咱们家有多少了?都差不多啊!你选个别的吧!"

孩子拨浪鼓般摇头拒绝,任妈妈怎么讲道理就是不顶事,而且拖都拖不走。

没一会,妈妈没了耐心,甩开孩子的手快步走了一截,回头朝孩子吼了一句:"你走不走?再不走我就不要你了!"

孩子抹了抹眼泪,看似强忍着泪水,不甘心地去追妈妈了,"妈妈,我听话……"

对于妈妈来说,简单的一句话就将孩子制服,可是这种威胁式育儿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

我们楼上有一个6岁的女孩有了心理疾病,只要一激动一紧张,两只手就会止不住地发抖。

去年她妈妈生了二胎儿子,女孩潜意识里认为妈妈不喜欢自己了。再加上有一次女孩不听话,妈妈生气地朝她吼了句:"你再不听话,我们就不要你了!"当时女孩就气得双手发抖,认为妈妈真的不要她了。

从这件事之后,女孩就患上了手抖的毛病。

虽然看了医生,没有确诊说一定和这次吼孩子有直接关系,但也间接导致了孩子的心理疾病。

在孩子单纯的世界里,父母是自己最爱、最依赖的人,如果经常对孩子说这句话,孩子会没了安全感,觉得自己做对了才能得到父母的爱,做错了可能被抛弃,所以过得胆战心惊,如履薄冰。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人爱吓唬孩子,说"妈妈不要你了"?

有一个回答让人反思:我被这种方式吓到不敢关灯睡觉,门要开着,听着爸爸妈妈看电视的声音才能睡着。起床看不到爸爸妈妈就哭,哭到睡着醒来还没见人继续哭。

因为爸爸吓唬我说,不乖的话第二天把我扔到老家。回想起来,我根本不知道自己哪里不乖,只是在害怕,怕爸爸把我扔掉,扔在一个陌生的地方。

直到现在,我也很害怕"被抛弃"的感觉。

美国作家艾尔菲·科恩在《无条件养育》一书中提出了概念"爱的撤回",并说这种暂时的情感抛弃,不是体罚,是比体罚更冰冷的惩罚。

2. 用妖魔鬼怪恐吓

还有些父母喜欢在孩子不听话的时候用妖魔鬼怪或者老虎狮子来恐吓。

比如:"你再不上床睡觉老虎就进来把你叼走!"

"再不好好吃饭黑山老怪就把你抓走了!"

这种恐吓方式只会让孩子变得胆小,疑神疑鬼,造成心理阴影,对孩子的成长没有任何帮助。

《爱上幼儿园》节目中育儿专家说,千万别对孩子说天黑了妖魔鬼怪就出来了,家长每拿妖魔鬼怪恐吓孩子一次,孩子对黑暗就增加一次恐惧。

3. 用医生、警察恐吓

如同之前视频里的恐吓方式,父母还喜欢用这些职业来吓唬孩子。

这种方式更不可取,会导致孩子对该职业的错误认知。

原本为人民服务的、美好的医生警察,在孩子眼中就变成了恐怖的人物。

之前看过一个新闻,六安市特警三大队的民警接到了一位大妈的报警电话,原来是大妈在路上发现一个边跑边哭的走失儿童。

警察赶到后,上前询问孩子的情况:"叫什么名字呀?在哪里上幼儿园呀?"

本来表明警察的身份,是想获得孩子的信任,结果孩子哭得更凶了。

无奈的民警只能开始哄孩子,但无论是送礼物还是抱着孩子一起坐警车,都无济于事。

这都源自孩子对警察本身的恐惧心理,认为警察就是来抓他的,不是帮助他的。

陈警官事后也表示,平时执勤,经常有家长带着哭闹的小朋友来到警察的身边说:"不要哭了,再哭就让警察叔叔把你抓起来"。

对警察本能的恐惧,会让孩子在遇到危险的情况下也不敢报警。

马伊琍也曾发微博呼吁:"请不要再用警察来吓唬孩子,必须告诉孩子们,警察叔叔是好的,是来帮助我们的,在外面如果遇到危险一定要找警察叔叔!"

同样,用医生来吓唬孩子,孩子生病了会抗拒去医院,抗拒医生。甚至生病了都不敢告诉父母。不仅耽误孩子的治疗,也会让孩子在看病时产生强烈的抵触和哭闹,完全不配合。

在《超级家长会》节目中,有一期专题就是家长分享吓孩子的经验,有很多家长说:"你再不吃药就要去打针找医生了。"

除了增加孩子都医生这个职业的恐惧感,还能带来什么?

千万不要拿警察、医生吓唬孩子,孩子应该知道,自己遇到危险、身体不舒服时,他们才是你最值得信任的人。

【三】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情感勒索 ,是美国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最先提出。在她的同名著作《情感勒索》里说,情感勒索是控制行动中一种最有力的形式,是所有勒索的中心。都是最基本的威胁、恐吓,它会以许多不同的面貌出现,像是"如果你不照我的方式做,你肯定会不太好过。"

如果孩子长期被情感勒索,会直接启动孩子的负能量:恐惧。被恐吓的具体事件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年龄的增长而变得模糊,但身体的细胞一定会记住当时的感觉。长期处于恐惧中的孩子,这种被压抑的情绪往往会通过某些身体症状表达出来,如失眠、头痛等。虽然父母说的大部分狠话只是说说而已,并不会真的这样做,但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只会变得敏感、胆小、多疑、缺乏安全感。

父母最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正向引导。这比恐吓威胁更为有效。一般情况下,恐吓教育的句式都是:"如果你不做A,就会失去B。"或者:"如果你不做A,就把你给了B!"而正向引导的句式是:"如果你做了A,你就会得到B。"

当然,这里的B不一定非得是物质奖励,可以是你们之前的约定好的事情,或者孩子可以为此获得的能力。

《妈妈是超人》中,贾静雯在喂咘咘吃青菜时,咘咘不喜欢吃蔬菜,开始反抗。

贾静雯刚开始用引诱"不吃的话以后就长不高不漂亮哦",结果咘咘不买账,后来贾静雯采用了"背桌思过"的高招,将咘咘的餐椅背过去,看不见爸爸妈妈的咘咘也乖乖听话。

如果贾静雯用吓唬的方式,咘咘可能也会妥协,但是换个方式,显然效果更好不是吗?

美国儿童教育家海姆·吉诺特曾说过:"惩罚不能阻止不良行为,它只能使罪犯在犯罪时变得更加小心,更加巧妙地掩饰罪行,更有技巧而不被察觉。孩子遭受惩罚时,他会暗下决心以后要小心,而不是要诚实和负责。"

而孩子在一种和善而坚定的家庭气氛中,才能变得开朗大方有自信。

希望父母不要再使用这种恐吓教育,换种思路,换个说法,带给孩子的,可能会大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