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多年,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孩子看了很多书后,能积累到很多知识;而有的孩子看书后,只会说好看不好看,但知识储备仍然没有进步,写起作文来没有话讲。
造成孩子们这种差距的原因究竟在哪里?笔者认为,是一些孩子没有摸到读书的窍门。不懂窍门,事倍功半;掌握了窍门,事半功倍。读书也是这样。因此,家长不能以为只要孩子在看书就行,对读书中的几个主要环节要予以关心和指导。
一是读
课外阅读应该是有选择的广泛阅读。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才能提高阅读能力,多读才能扩大知识面,增强理解能力。但并非看了书就能有效,要看怎样读。读书有精读和泛读。有些经典的社会科学方面的文章和书,几乎要逐字逐句看,了解其内容,并就精彩和可借鉴的部分详读,对一些自然科学方面的科普类书,知识性的内容要反复看到记住为止。有些一般的作品,只要浏览,了解一些这方面的知识就行。因为孩子的时间有限,全部要求精读不可能,而且有些作品的意义可能也不大,不必多花时间。
二是记
要求孩子把凡看过的作品都记住是不可能的,但是读过书后要在脑中留下一点什么是必须的。否则,知识就象过眼的云烟。记有两种:一般记忆和重点记忆。对那些泛读的作品,只要记住有什么就行。但对那些需精读的就要记住,特别是作品中精彩的部分一定要记住,并消化变成自己的东西。为了帮助记忆,甚至可以做些读书笔记备忘。读书笔记按传统的方法,可以是做卡片,也可用本子摘抄、写心得体会,还可剪报。现在有很多孩子能较熟练应运电脑,他们可以将阅读中得到的信息储存在电脑里,如果是阅读电子版图书,可将需要的材料下载,专门设置一个文件夹储存。
三是思
就是思考。不管阅读什么类型的书,读后想一想这一环不能少。但这一点恰恰是很多孩子忽略的。家长要指导:一会分析,读完一个作品都要想一想其特点和意义,要想一想其中有哪些可取之处,哪些可以被自己吸收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宝库。学会用评析的眼光看书,学会读书加工法,特别是对一些文学作品,要分清精华和糟粕。去粗取精,免受一些不良影响。如果孩子有这种能力,就无须防他去看什么琼瑶小说、武侠小说……二会归纳、总结。特别是读了与学科相关的一些书,要加以选择,将与所学知识密切相关的知识梳理、分类。这样就有可能将所看到的知识消化、融会贯通,成为自己的东西。如果读书就象老熊掰玉米,读过的书变成过眼的烟云,那就毫无价值。要想做到读书有所得,写读书笔记是最好的方法。读书笔记有多种写法:可以摘录精采的描写片断或抄录有哲理性的精辟句子;可以概述作品内容,也可以为作品作注或写眉批;可以写心得,也可以写简评。如果是报纸可以剪报;如果是书刊,可采用做资料卡片的方法。不管采用什么方法,总之,要让读书花的精力有价值,要留下一些痕迹,要真正得到这些东西。
四是用
就是应用和实践。首先要将在课外阅读中的所得和课内学习融合起来。增强对课内知识的理解,并能进一步推进学习的深化。如在学别人的好作文时,把握其写作技巧,并应用来写出有自己特色的好作文。在课外书上看到了一些新的解题技巧,可以运用到数学、外语等的学习中去。如看了很多科技知识,就要试着动手搞些小实验,还要敢于异想天开,搞小创造、小发明等。学会学以致用,以课内带课外,课外促课内,发展智力、能力。要达到这一目的,在课外阅读中需注意三个环节:
一是通过把在课外涉猎到的知识归类整理,使课内外的知识融合;
二是适当记忆,将涉猎的知识存入记忆仓库,和已有的知识融合;
三是建立自己的资料档案备查,同时在实践中学会一些查找资料的方法,让资料在学习进程中发挥作用。
总之,从阅读中所获的知识,虽然不会有考试来检验掌握的程度,但如束之高阁就失去意义,一定要用,在用中提高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以变得更加聪明起来、能干起来。
以上所述,仅是课外阅读指导中最基本的一些方法。此项工作既重要又大有学问,孩子真正掌握了门道,将会终身受益。
来源:扈苗
作者:徐亚莲(南京市第二十九中退休教师、多年从事家庭教育研究)
微信编辑:管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