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男孩模仿哪吒高空扔剪刀:父母做对3件事,孩子不再盲目模仿

"

电影《哪吒》爆红以后,成了我们茶余饭后的聊天话题。

但是聊天归聊天,如果将电影情节放在现实生活当中,那可就需要谨慎对待了!

最近,重庆一个男孩就深受《哪吒》的影响。

为了模仿哪吒,小男孩从22楼飞下一把大剪刀,把楼下经过的邻居给吓了一大跳。

当被问及为什么要这样做时,小男孩的答案让人惊掉下巴:"哪吒的乾坤圈很好看,我想看看这些东西飞起来像不像它。"

听到这话,我第一反应就是:"孩子,你这种思维很危险呀!"

今天因为模仿高空扔剪刀,明天指不定又会去模仿更危险的行为了。

心理学家班杜拉说,儿童通过观察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获得社会行为,观察结果会进一步转化成模仿行为。

这些爱模仿的孩子,不亦乐乎地学着大人的言行,模仿着动画片的情节,仿佛没有什么,比这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了。

难道每个孩子都天生爱模仿吗?有什么方法可以好好引导吗?

1模仿,是孩子的天性

科学家梅尔特佐夫,曾针对幼儿模仿行为进行了跟踪研究,结果显示:婴儿出生后4小时,就具备了模仿能力,并在不断模仿中,逐渐形成自我意识。

也就是说,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开始观察这个世界,模仿周遭事物的声音,表情和动作。

我曾经看过一则60秒的公益视频,名字就叫《孩子在模仿》。

视频中,爸爸一边急匆匆赶路,一边打电话,而此时的孩子,学他一样把一只手放在耳边装作暴躁地打电话;

爸爸乘电梯时吸烟,孩子也跟着拿起烟头;

妈妈朝着车窗对着别人大声吼骂,孩子也向着别人竖中指......

无论大人在做什么行为,孩子也跟着照做。

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魏坤琳认为:孩子脑部的前额叶,还远远没有成熟,此时 孩子的"情绪脑"力量,是强过于"理性脑"的。

因此,孩子因为认知水平和分辨能力有限,会更容易模仿不好的行为。

3 盲目模仿,有多可怕?

积极的模仿,是孩子提高生活技能的必要过程。

相反,盲目的消极模仿,却会带来许多令人心痛的伤害。

就在这个月,江西一名9岁男孩,在医院检查出肚子里居然有10颗磁力球,以及1枚五毛硬币。

经过询问得知,原来,早在两年前,小男孩沉迷动画片《熊出没》,看到电视的一些情节后,一时贪玩,跟着模仿了起来。

现在,磁力球已经将男孩的肠胃吸在一起,连硬币也被腐蚀生锈了。

盲目模仿,不仅伤害自己,也会对他人造成影响。

电影《龙拳小子》里的小男孩,因为沉迷超级英雄电影,立志要成为一名超级英雄。

但在他看来,现在世界太和平了,根本不能如愿。

于是,他想方设法挑起争斗,总是找人打架。他打同学、打老师,甚至将连校长的牙齿都打掉了。

最后,没有一所学校愿意收留他了。

盲目模仿英雄,变成人见人怕的"暴力娃",不仅引发事端,伤害了别人,还影响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这种模仿,真是得不偿失了!

教育专家孙瑞雪说:模仿,是孩子从一个简单的生命状态,过渡到一个高级状态所经历的前期准备,也是从内在世界、走向外部世界最早期的实践过程。

孩子盲目模仿,效尤各种糟糕的言行,不仅对生活和未来发展毫无益处,还可能带来不可承受的后果。

43个方法,引导爱模仿的孩子

如何积极地引导孩子正确模仿呢?

家长们不妨试试以下3个方法:

1. 明确模仿的安全性

侄子有段时间,特别着迷电视上的魔术表演。

但他不知道其中的技巧,却想着自己跟着做就能出效果,甚至做一些危险的动作。

一次,他被一个火苗瞬间出现、又瞬间消失的魔术吸引了,于是大着胆子准备玩火。

姐姐看见后,立马上前制止:"儿子,魔术和现实是有区别的,你这样玩火很危险的,搞不好还会引起火灾。"

侄子懂事地点点头,把打火机放下了。

华盛顿儿童博物馆里有一句格言:"我听见就忘记了,我看见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

父母在模仿的时候,务必要对其进行安全教育。

2. 帮助孩子分辨是非

曾经看过一个故事:

一位爸爸带着儿子去爬山,儿子喝完了水,随手把矿泉水瓶扔在山路上。

爸爸让他捡起来,他却辩解道:"你看前面那个叔叔也是这样,又不是只有我扔。"

爸爸耐心说道:"我们小区楼下的垃圾都很难分类处理,现在清洁阿姨还要一边爬山,一边捡路边的垃圾,是不是非常辛苦?"

儿子懂事地点了点头,弯腰捡起了水瓶,一直走到下山,再扔到垃圾桶里。

教育学博士王涛在《规矩和爱》中说:

真正的爱,是带有规矩的爱,而真正的规矩,是体现爱的规矩。

在爱的前提下,给孩子定立规矩,帮助孩子辨别是非,掌握分辨对错的能力。

3. 巧用角色扮演

绘本讲师立正妈妈的两个儿子,喜欢轮流扮演医生和病人。

医生哥哥戴着玩具听诊器,这听听那听听,认真地编了一个病名,还仔细地写下药方,安排病人弟弟打针吃药。

哥哥有模有样地让弟弟伸出胳膊来,一边打针,一边温柔地安慰道:"不用害怕,就是小蚂蚁轻轻咬一口而已!好了,你看,打完了,不痛吧!"

打完针,哥哥还不忘给弟弟,贴上一个爱心小贴纸,以做奖励。

两兄弟在模仿医生和病人的过程中,学会了安慰别人,也逐渐适应恐惧,不再害怕针筒和药物。

心理学家Tracey Gleason博士,在关于儿童角色扮演的问题解释道:他们正在大量探索别人的感受,感受别的东西,以不同的方式与其他人互动。

小小的角色扮演游戏,其实是感悟智慧大人生。

孩子爱模仿,父母引导得好,就是天赋;利用得不好,将是捣蛋,甚至犯罪。

趁着孩子善于模仿的时候,父母要端正自己的言行,及时帮助孩子明辨是非,让孩子养成更多良好的习惯。

希望每位孩子,都能模仿世上优美的言行,拥有一颗纯净透明的心,收获美好的品格,勇敢追逐诗和远方,遇见理想中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