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儿子穿裙子涂口红,会不会是心理变态?

"我绝对不能接受儿子是GAY!”

上周末,朋友约我出去喝酒,吐沫星子乱喷说了一通,最后撂下这么一句话,干了最后一瓶酒。

朋友有一个3岁多的儿子,今年九月份入幼儿园。他说,最近儿子很反常,突然喜欢动妈妈的衣柜,总是趁他们两口子不在家的时候偷拿他媳妇的裙子出来玩。

平时有奶奶看着还行,要是奶奶做饭还是干嘛呢,这孩子就自己穿上妈妈的连衣裙,在镜子前扭来扭去,有一回他媳妇下班回来正好撞上,不仅穿着自己刚买的连衣裙,而且上面全是口红道子,脸上也白一块黑一块各种彩妆。

结局不用想,女子单打来一波,等我这朋友回家后又是一波男女混合双打。

我就劝我这朋友:这连幼儿园还没上的小孩,瞎玩点东西不是很正常吗?咱小时候不也老玩大人的东西?你和你媳妇要是心疼,干脆买一套儿童用彩妆玩具给他玩,还有什么童话道具服,这样就不会祸害你们的东西了。”

这你就不懂了,我们不在乎这点东西这点钱,我是觉得这孩子心理变态!我们就这一个儿子,你说要是变成孙老头那样这辈子不就毁了!”

朋友说的孙老头,是我们原来小时候的一老街坊,总是把自己画一个大红嘴唇,穿着像是垃圾堆捡来的、没人要的裙子、皮衣什么的,听以前长辈说,这老头年轻时是第一批下海挣钱的,结果孩子生了白血病,老婆也卷着为数不多的存款跑了,这才受了点刺激。

凭良心说,我是觉得这老头挺可怜的,他虽然外表很怪异,但是从来没有伤害过任何人,却总是遭到周围人很恶毒的嘲笑,包括朋友也认为他是个变态”。

问题是,哪有男孩子穿裙子玩的?还涂脂抹粉,我是不是该带他去看看心理医生?”

我明白,朋友担心的点,并不是说这孩子调皮捣蛋祸害东西,而是担心他玩一些女性化的游戏,做一些女性化的装扮,担心他是心理变态”。

那么,什么样的游戏是这种小男孩该玩的?

玩水枪在泥地里打滚玩小赛车和同伴扮演奥特曼和怪兽组装小火车……

我们脑海中,似乎小男孩只有玩这些游戏才是正常的,而如果玩过家家、芭比娃娃、给娃娃看病、化妆打扮等等,就是不正常的,轻则被人说娘”,重则被怀疑是同性恋”。

这其实只是我们大人自己对孩子草率的判断和自大的想象而已。

又比如我们给孩子挑选衣物和玩具,很多家长从孩子婴儿时就很注重色彩:男孩一定要选冷色调,蓝色、绿色、青色;女孩一定要选暖色调:粉丝、橘色、紫色。

因为在成年人的固有思维里,粉红色是女孩、甚至女人的专属颜色,代表了温柔、较弱、可爱,是任何年龄段男性的禁忌。如果一个男孩喜欢上粉色,则被人视作女性化”,甚至被人怀疑其性取向。

事实并非如此。

粉色才是男孩色?

单纯从颜色学上来说,任何颜色给人的印象都是和现实中的事物有关:

比如食品中很少有蓝色的,因为自然界中很少有纯蓝色的食物,给人以不正常的感官,而红色、黄色的加工食品都会提起人的食欲;粉色也是如此,人们会联想到樱花、桃花、草莓奶昔等让人沉醉、甜美的食物,所以才会把粉色和温柔等特质联系起来。

一个男人待人温柔是让人瞧不起的特质吗?我看未必,尤其在这个讲究男女平等的社会,只有一个男人心态平和、待人谦和,才会真正实现尊重女性,也是最有竞争力的。

因此,粉色既然有着美好的寓意,理应是被所有人接纳的。而被贴上女孩专属”的标签,实际上是一个大大的误解,在以前,粉色甚至还被贴为男孩专属”的标签。

19世纪20、30年代以前,男孩、女孩着装之间的性别差异并没有那么明显,你甚至可以从网上找到罗斯福等历史人物童年穿小裙子的照片;那个时候,西方国家的男性幼童也大多留长发,因为这让人觉得非常可爱”。

罗斯福富兰克林幼年照

新生的孩子总要用到襁褓、毛巾等用具,什么颜色比较好?不能太刺眼的,白色、天蓝色和浅粉色成为了大多数父母们的选择。

粉色给人刺激清醒的视觉感知,有强烈的意味,让人联想到力量、血液和活力,所以一开始父母们认为粉色是男孩色;而蓝色让人联想到天空和海洋,还有西方人信仰的圣母玛利亚的蓝袍子,所以蓝色最初是给女孩设计的。

所以,在那个时候,真正有主见的父母从来不会用颜色给孩子做性别分类。至于后来粉色成了女性色,则是商家们营销的一个策略。

对于2、3岁的孩子,他们并不了解我们成年人的文化,他们哪里懂自己应该喜欢”什么颜色?作为一个还没有上幼儿园的男孩子,他又怎么可能知道自己属于什么颜色、该玩什么东西,完全是凭自己的第一直觉和喜好来选择。

重视性教育远比限制玩什么重要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Christia Spears Brown如是说:

性别上的选择和偏爱,是在儿童了解了自己的性别后才体现出来的,尚未有性别认知的孩子很难显示出独特偏好。”

所以,对于那些年龄较小的婴幼儿,他们还没有形成基本的性别认知,如果家长只是一味以娘娘腔”、男人婆”等成年人评价来限制、阻碍孩子的选择,那么百害无一利,孩子的需求没有被满足,也没有树立正确的性别意识,担心的事以后还是可能发生。

我童年中,关于性别差异最印象的一件事是在托儿所的时候。

当时的幼儿园、托儿所没有现在这样高级,玩具种类也有限,老师会空出一间教室作为孩子们的活动室,里面一半区域是洋娃娃、塑料锅碗瓢盆之类的东西,而另一半是木头做的刀剑、小汽车、小火车等等。

当时,老师很自然的说:女生去那边,男生来这边。 ”

很自然地分开,偶尔被女孩叫去扮演老父亲、医生、上海滩大侠之类的角色,还会被老师调侃,以至于之后男生之间也会彼此嘲笑玩洋娃娃之类的事。

但是现在,我儿子上的幼儿园就不同了,老师会让孩子自由选择,男生也可以假装妈妈或者护士照料刚出生的孩子,而女生也可以做做小木工,玩玩恐龙什么的。

我一直坚持的观点是:

家长不要通过孩子选了什么玩具、什么颜色,或者玩了什么游戏就武断地认为孩子性取向不正常,相反,我们更应该扪心自问,在孩子性别意识的成长过程中,你有起到正面引导的作用吗?你有教TA正确看待自己的身体吗?

幼儿时期是每个人非常重要的性别意识形成阶段,3岁以前叫性别识别期,3岁到5岁这个阶段叫性别持久期,5岁到上小学叫性别不变期。

我家孩子上幼儿园之前,我就给他买了好多性教育相关的绘本,讲起来也不需要避讳什么,科学的语言有什么可耻的?总比孩子上学后乱摸同学、或者伤害自己好吧?

回到一开始那个朋友家孩子的情况,我并不觉得一个小男孩因为小时候好奇玩玩化妆品或者裙子长大后就会成异装癖,或者改变性取向。相反,家长应该重视孩子对性别差异的好奇和区分。

孩子化妆,我倒一点不担心他会变态”,反倒是担心会不会有成分超标的风险,特意从淘宝上代购了一套德国产的儿童美妆包,儿子玩了两次就扔一边不玩了,可见单纯的玩具、游戏是很难改变性取向的,无须担心。

如果你家恰好也是个儿子,他还穿裙子玩,你会怎么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