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我闺女就是个缺心眼!”看到闺蜜小艾发过来的吐槽微信,我一口牛奶直接喷了出来。
小艾的宝宝今年6岁了,3岁半开始练舞蹈、4岁学钢琴、英语,成绩优异,乖巧听话,人见人爱。
曾经有一次,我们这些闺蜜、姐妹淘一起带着孩子出门旅行,小艾的宝宝全程帮忙照顾比她小的小朋友,带着小弟弟、小妹妹们做游戏、唱儿歌还将自己带来的吃的、玩的都分享给的小朋友 。
旅行结束了,好多孩子都抱着小艾的宝宝不撒手,非要将这个可爱的小姐姐带回家去。这样一个被公认为情商、智商双高的宝宝竟然会被亲妈吐槽?
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自从小艾的宝宝放暑假之后,小艾就每天都带着宝宝去上班。小艾入股了一家舞蹈培训机构,主要负责成人和儿童的舞蹈培训和形体培训。
今天早上临出门的时候,宝宝和小艾商量能不能带些小点心,给工作室的形体老师小何。小艾说可以啊,宝宝千挑万选之后决定将自己最喜欢吃的小桃酥带去。
这盒小桃酥是小艾的姑妈从澳门带回来的,只有一盒了,宝宝平时自己都舍不得吃。小艾就多嘴说了一句,那盒小桃酥就一盒了,要不你带点别的给小何老师?”宝宝想了想同意了,拿了另一盒小饼干。
到了工作室,宝宝将小饼干交给小何老师,并且跟小何老师说,我本来想带我姑姥从澳门带回来的小桃酥给你,可是我妈不让!”小何老师哭笑不得,小艾却尴尬的不得了。
还有一次,小艾的学员想要购买小艾推荐的一套练功服,小艾刚说了价钱,那位学员还没表示什么,宝宝却在旁边淡定的接口,杂这么贵,这也太贵了吧!”气得小艾抓狂。
类似这样的情况数不胜数,小艾的老同学请小艾母女吃饭,结账时,小艾的宝宝却抓着对方的手,不让老同学付帐,并且告诉对方你赚的没有我妈多,我妈有钱!”弄得小艾与老同学哭笑不得。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这种说话太过直率的人,心里想什么嘴里就说什么,从不顾及后果。
虽然,这类人为人简单,不会假装,胸无城府,但是因为不会拐弯更不能体会别人的感受;所以经常好心办坏事,轻则伤了与他人之间的和气,严重的还会在交往圈子中被他人所排斥,不受待见。甚至被贴上情商低”的标签,严重影响人际关系。
哈佛大学的一个心理学研究项目曾花了75年的时间跟踪了724个人,试图研究到底是什么才是幸福的人生,历时70多年的研究和分析结果,告诉我们:只有良好的社会关系,才能让我们幸福、开心。
可以说,人生的困扰与幸福,十之八九,问题都出在人际关系上。而一个人是否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十之八九都是由沟通所决定的。
而语言的运用则关系着我们是否拥有与别人进行良好沟通的能力。
在成年人间的交往中,会委婉的表达自己的意见,但是孩子由于年龄小,认知有限,普遍思维简单,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所以会有童言无忌”的说法。这是由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的,
除去孩子的年龄特点之外孩子说话直,不顾后果还由孩子的性格因素所影响。
01、孩子表现欲强,希望引起别人的关注像小艾的宝宝3岁半开始练舞蹈,经常性的参加文艺表演,具有很强的表现欲,习惯于接受别人的关注与掌声。
但是妈妈小艾毕业于专业的舞蹈院校,对自己孩子的能力,总是以专业的眼光来衡量,对孩子的要求也更严格。
每个孩子在内心深处最希望得到的就是来自父母的认同。小艾却总是下意识的以专业的标准来衡量孩子,即使孩子在外人眼中已经足够优秀了,但是小艾仍然不是特别满意。
虽然没有明说,孩子却能在妈妈的态度上感受得到,所以宝宝无时无刻都希望表现的更好,从而引起妈妈的关注,获得妈妈的认同。
另一方面,当别人在小艾的面前夸奖孩子时,孩子能够感受得到妈妈态度的改变,所以孩子会热衷于在他人面前表现,以此来赢得妈妈的赞许。
所以,当小艾与其他人交往或谈话过程中,孩子为了显示自己的存在感而频频插话或者盲目发表自己的意见,就是希望获得妈妈及他人的关注。但却总是事与愿违。
父母的应对方法:建议妈妈不要总是以专业的,教师的眼光来衡量孩子,而是以一个妈妈的身份来看待孩子的成长。
不要对孩子提超出他年龄阶段的要求,允许孩子以适合自己的方式成长,对孩子取得的成绩及时的给予表扬和赞美。对孩子的能力给予肯定,这也是孩子自信心建立的关键。
要知道,一个内心充满勇气和自信的孩子,是不需要在他人面前哗众取宠来博眼球求关注的。
02、孩子自我意识增强,希望掌握话语权,同时受跳跃式思维的影响致使词不达意孩子差不多在2岁左右开始分清哪些玩具是自己的,哪些玩具是别人的,这是自我意识的萌芽。
孩子到了6、7岁时,随着知识面及见识的不断拓展,自我意识达到一个小高峰,孩子迫切的需要向别人证明自己的力量。这个时期的孩子更希望别人能够听从她的话,并且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行事。
与此相适应的是,孩子的表达能力也呈爆炸式的增长,掌握了大量的词汇并运用的得心应手,尤其当父母在与他人在交谈时,凡是涉及孩子理解范畴内的事物,孩子都会急于表达自己的意见或发表对这件事的看法。
但是,同时孩子思维长期处于活跃状态而专注力却很低,致使孩子的思维模式很分散,呈跳跃式的思维方式。
百度词条对跳跃式思维的专业解读是这样的:跳跃式思维是指一种不依逻辑步骤,直接从命题跳到答案,并再一步推而广之到其他相关的可能的一种思考模式。
说的通俗点就是,孩子的表达与思维不在同一条水平线上,脑中想的是一回事,说出来的却是另一回事,致使收听者有摸不着头脑、不知所云之感,
孩子却意识不到这一点,而且想法相对简单,话说出来也就说出来了,没有想过会对别人造成困扰,更意识不到语言也是具有杀伤力的。
父母的应对方法:学会倾听孩子的真实想法,给予孩子表达的机会。
很多父母对孩子随便插话很反感,认为这是一种没有礼貌、没有教养的表现,在屡次阻止孩子无果后,忍无可忍的斥责孩子,殊不知这样简单粗暴的压制孩子的后果,不但大大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与自信心,也会使亲子间的沟通出现问题,孩子会害怕与父母交流,甚至因为父母对孩子的打击而使孩子出现表达障碍,不敢在别人面前发表意见等。
建议父母对孩子耐心一点,能够以平静、积极的态度来看待孩子的问题,多给孩子创造发表意见的机会,主动寻问孩子对某件事情的看法和观点,当孩子的主张新颖有趣并具有可操控性时,要给予孩子肯定及表扬。
并且鼓励孩子慢慢说,想好了再说。这样即满足了孩子的掌握欲望也使孩子的思维更顺畅,表达更明白。
给予孩子表达的机会,孩子才能有时间梳理好思绪,准确无误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会为了引起别人的关注或者证明自己的掌控能力为了说话而说话,到最后连自己都不知道说的是什么意思啦!
善于表达自己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但是不顾场合、不顾他人感受而乱发表意见却是一种没有礼貌的行为,作为家长一方面要尊重孩子的成长特点,一方面也要在日常生活中因势利导给予孩子正确的指引,让孩子知道如何表述自己的意见才是最恰当的。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如何做呢?01、培养孩子的同理心一个没有被别人理解过、共鸣过的人也是无法理解他人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那些说话很直,不顾后果的人通常都有一个以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因为他们说出的话只是以自我的感受为出发点,以自我的判断为判断,而丝毫不会顾及别人。
而一个心智成熟的成年人,在说话前是要考虑说话者与倾听者双方的感受的,所以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就是要能够试着去体会别人的感受,才能在根本上避免孩子说话直、不计后果的现象。
举个例子:我的宝宝在2岁左右的时候,有一次我带她去商场买东西,在电梯里遇到一个脸上起痘的女孩,而且很严重,整张脸都处于通红的状态。
宝宝很好奇,盯着那个女孩的脸看了半天,最后忍不住伸出手指着女孩问我,妈妈!阿姨脸上长的是什么啊!好可怕!”女孩略有些气恼的瞪了孩子一眼,匆匆走出了电梯。
出了电梯门,我对宝宝说,那位阿姨的脸上生了病,很难过。宝宝前几天手臂碰破了,结了黑乎乎的痂很难看,不想让别人看到是不是?阿姨也不想让别人看到。
但是宝宝可以用衣袖将难看的痂遮起来,而阿姨却没法将整张脸都遮起来,宝宝这时还说阿姨太可怕,阿姨就更难过了。是不是?如果下次宝宝想知道阿姨脸上是怎么回事,可以小声的问妈妈或者等阿姨走了之后再问好吗?”
次数多了,孩子自然会感受到体量别人比当众使别人难堪更受人欢迎,而乐于去做一个顾及他人感受的人。
培养孩子的同理心,也是在培养孩子对外界的敏锐的感知能力,一个彬彬有礼、说话在意他人感受的孩子更容易赢得他人的好感,带来良好的人际交往体验。
02、让孩子学会倾听有句话说的好上帝之所以给了我们一张嘴之后,还给了我们一双耳朵,就是为了让我们学会倾听”
倾听也是人际沟通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良好的倾听更胜过频繁的表达,而且能够给别人带来极好的交流感受。所以让孩子学会倾听十分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给孩子树立一个善于倾听的榜样,当孩子在发表意见时,家长不要武断的打断孩子,要给予孩子完整表达的权利,孩子在与家长的交谈中能够获得被尊重的感受,才能在耳渲目染中学会尊重别人的感受,才会学习试着去倾听别人的意见。
当孩子做到认真倾听别人的讲话时,父母要给予孩子表扬和鼓励,让孩子在倾听中获得成就感而乐于去倾听。
还可以利用一些生活场景,帮助孩子进行一些小小的训练,比如,当妈妈和孩子一起读绘本时,可以一边读一边提问,孩子为了回答妈妈的问题需要集中精神,倾听妈妈所讲述的内容,久而久之,孩子也能学会认真倾听别人的讲话。
倾听的过程不但是一个听的过程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在倾听中,孩子才会在别人的表达里获取与自己不一样的知识点与观点,也更有能力、有时间将自己的想法理顺、讲清。
03、教会孩子三思而后言父母要教会孩子无论多着急的事情,都要慢慢的说,将每一句每一个字都表述的清楚明白,避免词不达意。
每一句话在说出口之前,一定是经过自己冷静思考的,如果是自己拿不准或者是道听途说的事情不要轻易发表看法,更不能轻易的下判断、发评论。
多想一想自己说出来的话会不会对别人造成伤害,会不会引起他人的误会,会不会给别人以误导。
如果孩子是个急脾气,总是控制不住自己,那么就教孩子在下一次说话前,心里先默数3下,看一看是不是可以冷静一点,是不是能够将词语的表达更顺畅无误一些。
遇事冷静,经过仔细思考之后的言语更具说服力,也更能赢得他人的信任。
法国作家蒙田在《随笔录》中曾经说过:语言只是一种工具,通过它我们的意愿和思想就得到了交流,它是我们灵魂的解释者。和谐的人际交往需要良好的沟通,而好好说话,顾及别人的感受,合理的运用语言的力量,无论对成人还是孩子来说,都是我们一生的必修课,也是我们取得一切关系进展的基石,更有助于帮助孩子获得圆融自如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