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通常在第一年的后半段形成他们第一个长期的情绪关系,也就是依恋关系。这个关系的形成对孩子的重要性,众所周知、毋庸置疑。但是,如果在孩子人生的第一年后半段缺少形成这种关系的机会,会怎么样呢?
老家的玲玲就有这样的疑惑,因为在市里上班,而孩子奶奶只愿意在老家带孩子,当产假结束后,她不得不选择将只有7个月大的孩子留在老家。因为是远嫁,娘家人也无法帮忙。可是,天不如人意,孩子奶奶在带孩子一个多月的时候,生病了,只得把孩子托付给小姑;小姑带孩子一个多月,又托付小姨来帮忙带了一段时间。
就这样,这个孩子在好几个亲人身边都待了不长不短的一段时间,和谁都没有形成依恋关系。如今,孩子已经三岁了,开始上幼儿园,他的一些行为开始表现出显著的无依恋幼儿”的特征。
比如,这个孩子不会黏人,不仅是不黏小姨、小姑这样曾带过他的人,也不会黏妈妈爸爸爷爷奶奶;他会自己玩,但是好动、脾气暴躁,而且攻击性强;他缺乏安感,很敏感,很容易害怕,一丁点声音也能让他惊叫起来;他对每一个人都很好,不管这个人他认识不认识,有一次就跟着一个给他棒棒糖的叔叔走了,幸好这个叔叔并没有恶意……
在孩子四岁的时候,玲玲把孩子接到她的身边,并辞职全职在家陪孩子。用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她终于和孩子建立起了新的依恋关系。现在孩子特别黏她,她走哪里跟哪里,只要她在,孩子就能愉快的游戏,但离开她就变得焦虑。
虽然如此,玲玲却感到欣慰,至少这说明孩子开始依恋她了,说明孩子的安全感正在一点一点回来。
以前,很多心理学家认为,如果被推迟到2岁半以后,再好的母亲抚养也没有用了”。假如这样的推迟确实发生了,那孩子只能发展成为一个无情无义的人,他的显著特征就是和任何人都无法建立依恋。
但是,这个假设真的百分之百正确吗?
为此,研究者们做了两项研究,研究对象为那些早年被剥夺建立依恋关系的孩子。他们在2岁后被人收养,在这之前他们生活在孤儿院中。
第一组实验:蒂泽德研究
蒂泽德研究的一组孩子,他们在出生几周后就开始在不同的孤儿院中生活,不断变化的员工以一种非人性化的方式看护他们,因此他们没有任何机会形成对任何人的依恋。
这些孩子在婴儿阶段被收养,有的孩子直到7岁才被人收养。当这些孩子年满8岁和16岁的时候,研究人员再次对他们进行测量。
研究结果显示:这些孩子虽然在某些方面表现出不好的特性,如对陌生人过于友好,攻击性强,不受其他孩子欢迎等;但大多数孩子与其收养家庭关系良好:孩子很快就对养父母表现出真爱,并形成紧密的依恋关系。
第二组实验:罗马尼亚孤儿
第二组研究涉及一组罗马尼亚孤儿。这些孩子在高度剥夺的场所度过了生命最初的岁月,在8个月到5岁半的时候被人收养。这项研究同样没有显示出,早期的经历会造成孩子无法与他们的养父母形成依恋关系:就是那些四五岁前完全没有经历过正常家庭生活的孩子也能够形成情绪联系。
这两项实验表明,那种认为,几年的推迟造成了完全不能形成亲密关系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虽然这些孩子普遍对陌生人太友好,遇到痛苦的时候不容易平静下来,早年的经历依然对他们的行为产生或多或少的不良影响,但只要他们愿意,他们就能在任何时刻发展出依恋能力,哪怕推后几年。
有人认为,孩子的发展一定要依照一个固定的时间表,失去了某些经历的孩子以后再没有机会得到补偿。但这个结论并没有从已经有的证据中得到支持。
正如篇首玲玲和她的孩子一样,尽管这个孩子错过了早期形成依恋的关键时期,但玲玲通过努力,让孩子再一次接纳了自己,孩子也变得更加自信,能够友好地和他人相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