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儿童哲学启蒙头条号
道德,
定是由人的
知识和全部生活方式
来决定的。
所以,
我们有理由相信,
只有正确的教育引导,
才能浇灌出
一个个道德的灵魂。
1.
一次,妈妈带着儿子去童装城里买衣服。
儿子在店内的游戏区玩,在地上捡到一个弹力球,兴奋地跑过来告诉妈妈,然后独自拿着弹力球在店里玩起来。
临走时,妈妈见儿子握着弹力球准备离开店里,就对儿子说:我们得帮助这个球找到它的主人。”
儿子有些不舍,说:它的主人肯定找不到它了,但是它还有用。”
妈妈见到儿子动起了小心思”,就对孩子说:说不定这颗球曾经是谁送给那个小朋友的礼物,丢了球那个小朋友肯定特别伤心,说不定会找回来。”
听妈妈这样说,儿子默不作声地站在那里,低头看着手里的弹力球。
妈妈继续说:不如我们把球交给店里的营业员阿姨,如果那个小朋友找回来了,会很开心,而且他的开心里还有你的功劳呢!”
妈妈说完后,儿子不再犹豫,转身跑去找到营业员阿姨,仔细交代阿姨保管好这颗球,如果小朋友找回来就还给他。
阿姨说:小朋友应该不会来了,你拿去玩吧!没有关系的。”说着,阿姨又准备把球递给儿子。
面对阿姨的说辞和无主小球的诱惑,儿子坚决不要,倒是一直叮嘱阿姨保管好它,然后转身离开了。
2.
前不久,一位奶奶找到我,希望我能给出个主意。
她说,那天带五岁多的孙子去超市买完东西出来,发现孙子手里攥着一个东西。
奶奶问了几次他手里攥着什么,孩子说:什么也没有。”
奶奶后来让孙子站在路边,又问他手里到底是什么,孙子这才不情愿地慢慢伸开小手,手心里露出一个玩具汽车的挡风玻璃”和一个修车小工具”。
奶奶凭借印象,觉得家里没有这样的玩具,于是又问孩子是从家里拿出来的,还是从超市拿的?”
孩子起初不吭声,但最终还是承认是从超市拿的”。
奶奶很生气,带着孩子扭身返回超市,让孩子放下。
……。
3.
说到这里,奶奶也总结了一些原因,并告诉我,平时因为儿子和儿媳工作忙,所以她一直住在儿子家,帮着他们带孩子,但矛盾也就此产生。
奶奶接着说,以前有一次她和孩子妈同样是带着孩子去买东西,孩子在商店看上了一支铅笔,也是拿着就准备出门,但最终被奶奶制止。
感觉到奶奶的语气有些严厉,孩子既有些不高兴,又有些不情愿地把小手背向身后。
因为平时经常在这家店买东西,超市老板看到后说:没事,小孩子喜欢就送给他了。”
这时,孩子妈妈从超市里面走过来,碰巧听到老板说要给孩子送”笔,就让孩子谢谢阿姨,并对婆婆说:妈,这笔是阿姨送给他的。”
听完妈妈这样说,孩子拿着笔伸向货架正准备放下的手又立马缩了回来。
……。
这件事在这位奶奶心中清晰如刚刚发生。
奶奶说后来因为这事说了儿媳,但儿媳并不以为然。
时至今日,奶奶认为儿媳当时处理这件事情的态度和方式,是导致孩子后来敢从超市拿走玩具汽车挡风玻璃”和修车小工具”的主要原因。
4.
这几件事情让我想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句古训,也足以让我们感受到教育的力量与差距。
事实上,这位奶奶的判断是有道理的,因为任何一个人的道德品质都缘起于教育,都是一定教育的结果。
皮亚杰曾经在1932年出版的《儿童道德判断》中,就提出儿童道德判断发展有三阶段——无律阶段、他律阶段和自律阶段。
按照这一观点,他律”是一个人道德前行的必经阶段,失去他律”,孩子是无法分辨道德的边界的。
正因为如此,他律”肯定不是一系列空泛的说辞、辩解等等,它的背后就是父母的道德判断和行为规范,就是父母的自律”。
可以想见,如果长此下去,故事中两个孩子的命运将会因为两位妈妈不同的认识和行为方式,走上两条截然相反的道路。
5.
事实上,帮助孩子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并非难事,其标准就是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以第一个故事为例,将无主弹力球”归为己有看似是一件极小的事,但这样做肯定是不对的。
所以孩子类似行为的对错,并不是依照物品价值来判断的,而是按照行为本身来判定——
只要行为本身违背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德判断,就应当通过适当的方式约束。
如果我们从孩子的角度来看,我们会发现道德的发生需要两个条件——
一个是孩子的思维认知能力;一个就是来自环境的社会性刺激。
前者很好理解,后者则包括孩子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产生的各种矛盾冲突、教育引导的方式方法、孩子内心的活动等等。
所以,故事中那个五岁孩子出现这样的行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动摇标准,继而引导失误。
【百惠嘉】儿童积极心理学 亲子教育儿童心理学育儿 父母必读书 ¥28 购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