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全世界的家长,在面对如何与孩子交流有关金钱、收入与财富的话题时,都常常显得手足无措。几乎所有的爸妈,面对年幼的孩子这些真诚的问题:
我们家有钱吗?
我们家是穷人还是富人?
为什么我们家只有两个房间,而班上小莉家有两层楼?
爸爸为什么不去换一份工资更高的工作?
妈妈赚的钱比爸爸少吗?为什么?
我为什么以后一定要赚大钱”?
……
恐怕要么是沉默不语,要么就以小孩子不要管这么多,长大了你就懂了”敷衍过去。在公开场合,家长们也常常小心翼翼回避类似的话题。
对所有家庭来说,无论处于何种社会经济地位,金钱都是一个复杂的话题。实际上,金钱从来不是邪恶”的、或者危险”的,它不仅是中立的,而且还能作为教育的工具,哪怕只是一块钱,如果家长使用得当,也可以给孩子灌输我们希望他们秉持的价值观——好奇、耐心、节俭、节制、慷慨、毅力、拥有自己的观点。
反溺爱:
该如何正确地和孩子谈钱?
01
谈钱不是问题,不谈才是问题
2015年,著名家庭教育公众号童书妈妈三川玲”创始人三川玲做过一个主题为你希望孩子过上怎样生活”的线上调查,其中一个问题是关于家长对未来孩子收入的预期。调查结果显示:
3.92%的家长,希望孩子吃饱穿暖
22.78%的家长,希望孩子有房、有车、有时间旅行
73.1%的家长,希望孩子实现财务自由,不用上班也有安全感”
0.2%的家长,希望孩子登上富豪榜,光耀门楣”
绝大多数的家长都坚信,孩子只要从小学好书本上的知识,考更高的分数,进更好的学校,就会找到好工作,过上富足的生活。可是,在另一方面,绝大部分中国家长,往往不太愿意和孩子赤裸裸”地谈钱,特别是在孩子还小的时候,他们只想让孩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很多人甚至本能认为,钱是肮脏的”,过早地和孩子谈论金钱、财富的话题,会带坏”他们,让他们只看到钱”,只知道花钱”,变得贪婪,仿佛每一张钞票都带着邪恶的原罪,尽管大人的生活中,须臾也离不开它。
实际上,不仅仅在中国,几乎全世界的家长,在面对如何与孩子交流有关金钱、收入与财富的话题时,都常常显得手足无措。几乎所有的爸妈,面对年幼的孩子这些真诚的问题:
我们家有钱吗?
我们家是穷人还是富人?
为什么我们家只有两个房间,而班上小莉家有两层楼?
爸爸为什么不去换一份工资更高的工作?
妈妈赚的钱比爸爸少吗?为什么?
我为什么以后一定要赚大钱”?
……
恐怕要么是沉默不语,要么就以小孩子不要管这么多,长大了你就懂了”敷衍过去。在公开场合,家长们也常常小心翼翼回避类似的话题。
实际上,对所有家庭来说,无论处于何种社会经济地位,金钱都是一个复杂的话题:
富裕阶层的父母拥有的金钱比满足基本生活所需的要多得多,可是他们决定在孩子身上花多少钱,常常更多地取决于情绪因素,而非理性的思考,要么高调炫耀,要么觉得自己被妖魔化而倍感委屈。
中产家庭父母,在尽可能满足孩子衣食无忧的同时,也会对日常开销精打细算,而面对孩子提出为什么小莉暑假去哈佛游学,而我只能去北京”这种近似控诉的问题,父母难免会百感交集,进而再用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庸俗成功学激励他们。
而那些经济拮据的家庭,要么深深自卑怨天尤人,要么弥漫着仇富”心态,再或者从小把不择手段出人头地”的价值观牢牢种在下一代的心田。
实际上,金钱从来不是邪恶”的、或者危险”的,它不仅是中立的,而且还能作为教育的工具,哪怕只是一块钱,如果家长使用得当,也可以给孩子灌输我们希望他们秉持的价值观——好奇、耐心、节俭、节制、慷慨、毅力、拥有自己的观点,这些品质并不专属于任何地区、种族或宗教,只要家长好好指导,每个孩子都能培养出这些品质。用自己的能力,提供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赢得别人对你的认同并愿意为之付出货币购买;通过对自己财富的有效管理,过上自己满意的生活,这些本来应该是最基本的人生道理,却非常遗憾地在儿童教育中缺失或者扭曲了。
02
谁说只有有钱人家,
才会宠坏”孩子?
美国著名财经专栏作家罗恩 · 利伯(Ron Lieber)曾经问过身边许多为人父母的人:你觉得别人在描述自己的孩子时,最糟糕的词是什么?”意外的是,很多人马上就会说出宠坏”这个词。罗恩说他也经常听到刻薄”残忍”种族歧视”暴力”等词,但是都不如宠坏”出现的次数多。
不过,和愚笨”平庸”等性格不一样,宠坏”的背后,代表家长的行为影响到了孩子的人格发展。孩子是被谁宠坏的呢?就是家长呀!
许多人本能地认为,被宠坏”的孩子,一定是像贾宝玉那样从小生在富贵人家,因为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嘛,温饱都成问题的家长,哪有工夫来宠孩子呢?
这恐怕也是绝大的误解。
罗恩援引心理学家们多年的观察和研究指出,被宠坏”的孩子有四个主要共通点:
1、很少分担家务或其他责任
2、没有太多行为与作息规范
3、父母或其他人给予了他们很多关注与协助
4、拥有很多个人物品
事实上,宠坏一个孩子根本花不了多少钱。在被宠坏孩子的共通点中,前三点不用花半毛钱,就连第四点,在普遍生活条件提高和独生子女化的今日中国,即使家里不那么有钱,孩子的个人物品”也不会少到哪里去。比如前段时间热播的《都挺好》,苏家的故事追根溯源都来自于苏母在金钱方面对老公的操控,用无条件满足物质需求的溺爱,养育出了两个带有性格缺陷的儿子。
与霸道、不懂得感恩、不体贴他人、自私、物质至上、懒惰……这些我们认为是被宠坏”的孩子的坏毛病”相反的,是一系列我们通常认为的优秀品质”:耐心、毅力、创造力、自控力、乐观、慷慨等等。在罗恩看来,这些优秀品质都与物质有关,都可以用金钱观来进行培养,或者说,每个有关金钱的问题都与价值观有关:
零用钱与耐心有关;
捐献与慷慨有关;
工作与毅力有关;
在想要”和需要”之间的妥协和协调,与节俭及自控力有关;
……
罗恩从不认为谈钱会影响孩子的价值观,或谈钱是不礼貌、不恰当的。为了培养出正直、善良的孩子,我们必须反其道而行,敞开心胸畅谈这些话题。
03
该怎么和孩子正确地谈钱”?
怎样和孩子谈钱是一项全新的重大挑战,不但现在会对孩子有所影响,而且在未来会继续影响着他们。互联网时代,钱对孩子的影响往往来自社交媒体,对初、高中生来说,这通常是引发羡慕的来源。这个年龄的孩子还在微调自己的人格,总会在半公开的场合呈现自己最完美的一面。他们经常会描述谁拥有什么东西、谁跟谁在其他人负担不起或没受邀的场合做了什么很酷的事。即使父母想做些什么,也很难与孩子频繁接触社交媒体后所产生的渴望对抗。
希望我们的后代在拥有了正确的金钱观和价值观之后,无论拥有多少财富,都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