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孩子,父母把大喊大叫,换成低声细语,就是上上策》
有一天傍晚,我在小区院内散步,看见有一位爸爸正和她的两个女儿一起玩,大女儿能有十来岁,小的能有四五岁。我刚刚走过他们,听见啪的一声响,回头一看,是那个大孩子把妹妹的水壶掉在地上,站在那里不知所错。
这个时候,站在一旁的爸爸,立马大喊大叫滴说,怎么了!是不又把水壶掉地上了!
那孩子一声没吭,低着头,顿时,转身往家跑。
他爸爸的声音更高了,接着来了一句,你给我滚回来!怎么老冒冒实实滴!不会仔细点!摔碎了再怎么用!这把壶还很贵!
小女孩回来了。
我看得出来,那女孩被她爸爸的高声,和不三不四的话吼的,表现出害怕的样子,她妹妹就在那里哭。
其实,当时啪的一声响,,姐妹俩已经受惊了,就这点小事,作为爸爸并不用大喊大叫,让孩子的感受雪上加霜。
这样的教育,不但达不到教育的目的,还给孩子一些惊吓。
如果换一种做法,马上,抱起小的孩子,低声细语的对大孩子说,
怎么了孩子?没吓着?是不是不小心把水壶掉在地上?没关系,再捡起来。
既然事情已经发生了,父母应该体谅孩子的心情。
先安抚一下,等孩子的心态正常了,再询问情况。
让孩子自己说说过程,给孩子一个表达心情的出口。
温柔告诉她,没事,水壶碎了没关系,你别受到伤害就好,以后无论做什么事,别冒失,记住稳当点就行了。
这样及帮助孩子放松了心情,又教育了孩子。
通过低声细语询问和让孩子说说的过程,其实也是让孩子对自己的冒失做法,进行一个自我认知,也给家长一个教育孩子的机会,达到教育的目的。
有一次,我的两个外甥,大的五岁,小的两岁半,为了挣一个小玩具,挣的不可开交。
两个一个非不给,一个非要要,双方争夺得都拉不开,最后俩个哭的鼻涕一把泪一把。
此时大人心里很烦躁,但是要压住,及不能动高声,也不能表现出烦躁。
我们把他俩分成两间,低声细语的的进行安抚。
好了之后,就对大的宝宝说,你是不是非常喜欢这个玩具?宝宝答,是喜欢。
我说,大人知道你很喜欢,你是不是也知道妹妹很喜欢吧,他答应,嗯。
你看,你俩争玩具,都哭的出汗了,不舒服了吧?他回答,嗯,
看你妹妹眼睛都哭红了,你心不心痛妹妹?他回答,心痛。他接着又说,我以后再让着妹妹。
我说,好的。我问,如果以后再遇到咱家就一个玩具的时候,你俩都喜欢怎么办?
他回答,让妹妹先玩会。我说对,你是哥哥,就应该哄着妹妹。
你可以想个办法,把你喜欢的玩具哄出来,及不让你妹哭,你还能得到玩具,对不对?
他回答,对,我可以用另一个玩具换她的。
我哈哈一笑说,对,你很有办法,宝宝真是长大了。
这样一个过程下来,没有高声,全是低声细语,孩子也哄好了,他们还表现的非常高兴。
这样,及教育了孩子,遇到问题会动脑子,想办法,又成长了孩子解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像文章开头的爸爸那样,没有关心的询问,也没有引导指点的方法,火冒三丈的一顿批评,孩子一声不吭,即是说的再多有何用呢?只能是家长出了气,实际上一点教育的作用没发挥。
天下的父母都爱子如宝,教育孩子的出发点是一直的,但是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是不一样的。
常有家长面对孩子哭时,让他憋回去。自己不耐烦时,不管孩子玩的开不开心,说停。孩子要做什么事时,说不行,我说不行就不行,孩子做错事时,怒气冲冲等等。
这些行为都属于下策,只能使孩子越来越反感,越来越叛逆。
兵书上说,不战而屈人之兵,为上上策”,
那么,教育孩子,也不例外。
我认为,真滴不必动高嗓门,大喊大叫,换成低声细语,从孩子角度着想,换位思考,说孩子愿意听并有教育效果的话,能顺利达到教育的目的,就是上上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