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戏团的表演相信很多家长都看过,一般都有热舞、马术、杂技等。并且大部分表演人员都是外国人,如中亚、东南亚甚至欧美国家的表演者。让人流连忘返,看了一次还想再看一次。
很多家长认为,小孩子不应该过早的接触这些让人心潮澎湃的东西,相对保守点的家长,更是觉得男女演员穿着暴露进行热舞,极其不适合孩子看。
这两种担忧也不无道理,成人之所以认为心潮澎湃,是因为他们懂得其中的难度,少有人能做得到,或者说,平时见得少,这些美”都能够欣赏得了。兴许,孩子看起来纯属眼花缭乱呢,读不懂演员的技术、不明白观众的欢呼。
而舞蹈环节,相对舞姿和舞者,现场动感的音乐声更吸引孩子。至于穿着是否暴露,家长比孩子敏感。所以家长的反应不要过于异常,大可不必担心孩子会多想。即便孩子真的问起来,注意巧妙的回答便可。
比如,有的孩子问父母:为什么叔叔阿姨要一起跳舞啊?”叔叔阿姨穿的太少了冷不冷?”此时父母的反应会立即严肃起来,对孩子吼道:小孩子别问那么多!”好好欣赏舞蹈就行!”诸如此类的反应和回答很不可取。
相反,不妨这样说:因为这个游戏需要两个人完成,就像你玩跷跷板需要跟小朋友一起玩。”因为阿姨不会跳舞,叔叔在教她啊!”穿的太厚了跳舞不方便”等等。倘若家长没有这样说,看完后就会感觉弊大于利”,对孩子产生了不良影响,真还不如不看呢!
但是话也不能这么说,因为事件本身家长是在被动的处理信息,这是很得不偿失的一件事。带孩子去看马戏团,就要有让孩子处于被动地位的打算。也就是说,孩子该看什么,该注意什么,应该是先由父母指出,然后留给孩子去自由思考。
昨天带孩子去开封万岁山武侠城,里面刚好有马戏团表演。进入舞台区域,发现有很多孩子,他们的热情很高,时不时的被表演者的情绪所带动;时而起身观看,时而鼓掌,时而呼喊。这些孩子大多是上小学,能看到精彩之处。三岁的大宝则一脸懵懂,我就给他讲细节:阿姨一只手拉着绳子,需要很大的力气;坐在很细的圆圈里,需要很好的平衡力……所有这些,都需要长年累月的刻苦练习。孩子可爱的说了句:那我不会,我还要练习好长时间。”
接下来是狗狗表演,孩子们的热情被带到高潮,还有的小朋友被选上台跟狗狗交流。这些平时很少见,大人看的是热闹,孩子们只是觉得好玩。我比较反对这种反常态,不希望孩子过于好奇和崇拜,避免进一步因他而起的对动物的伤害。于是,在他看的入迷的时候,我主动讲解:狗狗很不自由,你看你可以出去玩耍,可以跟父母在一起,无忧无虑;而狗狗只能被迫进行很多场表演,很累的。”孩子立马呈现出怜悯之心:那我想让它表演完之后坐我的腿上歇会呢。”
第三个节目是热舞阶段,情侣踢踏舞,巴西桑巴那种感觉。当舞者巡场一周,小朋友们竟然举起手跟舞者击掌,并高呼回应。我主动解释:叔叔阿姨们表演完了,跟小朋友们击掌,咱们两个人不也是经常击掌庆祝胜利吗?”孩子回答:就上次咱们两个人合作,把弟弟撕坏的地图粘好,然后击掌‘耶耶’,大功告成。”
马戏团每个环节的表演,都能让孩子大开眼界,其中也包括不利影响。家长的主动引导,重在找准一个切入点,让孩子从正确的角度去赏析。然后孩子的思考和联想才会朝这条正确的方向进行,最终的收获利大于弊。
身边一位保守的爸爸,反思自己教育孩子的这几年,几乎没有给孩子任何机会接触马戏团表演这种娱乐活动。甚至说的更夸张一点,都没有陪孩子怎么出去玩过,给自己的解释是孩子还小,能在父母的陪伴下成长就是最大的幸福,其它的事情等他大一点再接触,避免提前被社会的纷杂和浮躁感染。
这让我想起来前几天看过的一句话,就怕你害怕奋斗,还自诩平凡可贵”。孩子的成长过程是父母挡不住的,你在与不在他的身边,他都在成长。不要过于为了保护孩子而不让孩子接触外面的事物,或者害怕新事物会影响孩子的心智,打破孩子的善良。
不断的带孩子接触新的事物,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孩子,总比以后孩子自己接触新事物之后,你再瞎”教育效果好,很多代沟就是在你和孩子眼见所为之间的差别中产生的。只要明白这个道理,孩子的教育过程就清晰了很多。
不管孩子是三岁还是七岁去看马戏团,或者别的孩子眼里的新事物,家长以包容的心态去看待。有些该让孩子被动的场合,父母要及时主动的先带路”,只有这样才不会弊大于利,能切实促进孩子成长。
今日话题:您觉得带孩子看马戏团是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还有哪些娱乐活动您认为是弊大于利”,不应该让孩子过早接触?欢迎在评论区发表个人看法。
孩子一路成长,父母一路修行。
关注【一路有娃】,与您同行山重水复育儿路!
郑重声明: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本人许可,不得转载!
"